黏膜炎症,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加味二陈汤
【配方】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紫苏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焦白术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胸膈胀满,胃脘疼痛,食不知味,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滑。
【方药解析】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用紫苏、枳壳、白术、焦三仙以增强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力;白芍与甘草配合以缓急止痛。全方对改善痰湿壅盛的慢性胃炎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脘痛舒
【配方】制香附、酒元胡、川楝子、炒白术、郁金各9克,广木香、炒枳壳、炙甘草各6克,蒲公英、炒白芍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见胃脘疼痛,每因恼怒而发,发病时胃痛引及两胁,善太息,纳差,脉弦细。
【方药解析】香附、元胡、川楝子、郁金、木香、枳壳等理气止痛,芍药、甘草酸甘缓急止痛。蒲公英是清热解毒药,目前临床上因其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经常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黄蒲胃炎汤
【配方】黄芪30克,蒲公英2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丹参20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解毒生肌,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药解析】方中以黄芪、甘草、蒲公英益气健脾,生肌,清热解毒;百合配乌药即《时方歌括》百合汤,为治疗胃脘痛的验方,百合补已伤之胃阴,乌药辛香行气以止痛;更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丹参活血通络;山楂、神曲、麦芽消导和胃。全方虚实兼顾,寒热并调,气血同治,补而不滞,消而不伐,疗效可靠。
复萎汤
【配方】玉竹1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毫升,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口服。同时多饮糖水,以增加胃内酸度。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养阴清热,健脾和胃。主治萎缩性胃炎。
【随症加减】肝胃不和者加枳壳、青皮;气滞血瘀者加莪术、延胡索;脾虚血亏者加黄芪、当归、龙眼肉;痰湿交阻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脾胃虚寒者酌加良姜、党参、砂仁。
胃友
【配方】黄芪30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枳壳10克,片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者服50~60剂,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或中度肠上皮化生者服60~90剂,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重度肠上皮化生、腺体不典型增生者服90~120剂。
【功效】温中补气,活血化瘀。主治萎缩性胃炎,证见胃脘痛胀不适,疼痛固定,遇寒加重,舌淡有紫斑,脉细弱而涩。
【方药解析】本方要在温中补气,活血化瘀,适合于中焦虚寒,血络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
黄连食醋山楂饮
【配方】黄连500克,食醋500毫升,山楂片1000克,白糖500克。
【用法】上药混合,加开水4000毫升,浸泡7天,过滤,瓶装。每日3次,每次50毫升,饭后服。连续服药3~5个月。
【功效】清热健胃,甘酸化阴。治疗萎缩性胃炎阴伤郁热证,证见食欲不振,口燥咽干,上腹钝痛,食后饱胀,舌红少津,喜食酸甜之味。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正常情况下,各种针对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溃疡。若攻击因子的作用超过防御因子,就可出现黏膜损害而形成溃疡。攻击因子包括胃酸、精神神经因素、幽门功能失调、饮食、吸烟、药物及幽门螺杆菌等,防御因子包括黏液与黏膜屏障、细胞再生、黏膜血供、前列腺素及十二指肠激素等。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此病病虽在胃,但与肝(胆)、脾关系甚为密切。健脾温中、制酸、活血化瘀、敛疮生肌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法。而针对幽门螺杆菌适当选用清热解毒药,对增强本病的治疗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仙方活命饮
【配方】归尾、贝母、天花粉、金银花、赤芍药各15克,防风、白芷、陈皮、皂角刺各10克,穿山甲片、甘草、乳香、没药各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