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4章 传染病(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传染病(3)(1 / 3)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较甚者往往脐腹疼痛,时发时止,有时痛甚呕恶,甚则吐出蛔虫,痛止后一如常人。多伴见面色黄暗或见面部白斑,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形体消瘦,夜卧不安,睡中蚧齿,有时蛔虫上窜胆道,发生剧痛,而为胆道蛔虫病;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而发生肠梗阻;钻入阑尾而致阑尾炎。蛔虫寄生于肠道。能扰乱气机,劫取营养,耗伤气血,影响正常消化和吸收以及可合并较多的并发症,对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危害很大,故应积极进行防治。本病属中医学“虫证”、“蛔疳”的范畴。其发病多因小儿饮食不洁,误食虫卵或过食肥甘及喜食甜物,以致脾虚失运,湿热内生,日久成积,积久成虫,虫聚体内,阻滞气机,耗伤气血而发为本病。

治宜以驱虫为主,但在蛔虫病发作时,宜先安蛔。可辨证选用寒热并用、清热或温中安蛔之法,待蛔安痛止,再择机驱虫为治。

本病的预防亦甚为重要,教育小儿要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食生冷蔬菜及未洗净的瓜果,避免虫卵入口的机会,减少发病。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乌君汤

【配方】乌梅20克,使君子15克,川椒、生姜各6克,黄连、大黄各9克,槟榔、川楝子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功效】驱蛔,行气,止痛。治疗蛔虫病急性腹痛。

【随症加减】大便稀溏者去大黄,易广木香。

【方药解析】使君子有小毒,服食过量可引起呃逆,头晕,精神不振,甚则恶心,呕吐。用于儿童剂量斟减。

苦酒承气汤

【配方】厚朴15克,枳实12克,茵陈30克,生大黄(后下)25克,玄明粉(冲服)30克,苦酒(米醋)35毫升。(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

【用法】每日1剂,厚朴、枳实、茵陈、大黄煎汤,便秘者煎药一沸即可,便溏者煮沸后再煎5分钟,玄明粉以药汤冲服。先饮苦酒,0.5~0.7毫升/千克体重,再服汤药100毫升,日服3次。

【功效】通下泄热,安蛔。治疗胆道蛔虫病腑热实证。

安蛔汤加减

【配方】乌梅30克,细辛6克,川椒10克,槟榔15克,川楝子12克,生大黄(后下)10克,苦楝皮6克,使君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安蛔,温经止痛。治疗胆道蛔虫病。

【随症加减】若汗出肢冷,呕吐清水,口不渴饮,苔薄白,脉沉弦或紧,证属厥逆,重用川椒、细辛,加半夏;偏于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痛连胸背,脉弦劲或沉实,属气滞型,重用槟榔、川楝子,加佛手;若发热,便秘尿黄,或见黄疸,口苦而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为湿热型,重用大黄、苦楝皮,加竹茹。

【注意】苦楝皮有毒,不宜过量或连续服用。孕妇、肝脏病患者禁服。心脏病、活动性肺病结核、胃溃疡患者慎用。

【方药解析】苦楝皮杀虫效果好,但毒性不能忽视,如出现头晕、呕吐,应立即停药观察。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肛门周围、会阴部瘙痒,大便解出蛲虫为特征。

本病主要是因为患儿吞食了蛲虫卵,在肛门外孵化成幼虫后再爬入肠道而发病。除因夜间蛲虫在肛门外产卵而引起瘙痒外,还常因蛲虫内扰,脾胃受损而出现恶心腹痛,睡眠不安,小便频数,饮食不振,面黄肌瘦等症状。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杀虫止痒、健脾和胃为大法。采用内服外用兼治之法。

蛲虫的寿命一般只有20~30天。预防重复感染是彻底治愈蛲虫病的关键。患儿应勤换衣裤,最好不穿开裆裤睡觉,衣物、玩具应经常烫洗或经日光照晒以杀灭虫卵,同时也应注意家庭卫生和饮食卫生。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槟丑君鸡蛋煎

【配方】槟榔(炒)15克,黑白丑(炒)各50克,使君子仁(炒)10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用芝麻油煎蛋1枚,摊成饼状,只煎其一面。乘热将药末适量撤在蛋面上。蒸熟后卷成简状,于早晨空腹1次服完。用药量:6~9岁每次4克,10~14岁每次6克,15~19岁每次8克,每隔2天服1次,3次为1个疗程。若1个疗程不愈者,隔20天行第2疗程。

【功效】驱虫。治疗蛲虫病。

百部煎液

【配方】生百部30克(切碎)。(此系小儿1日量,成人加倍)

【用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30分钟,熬成约30毫升,于夜间11时左右做保留灌肠,10~12天为1个疗程。

【功效】驱虫。治疗蛲虫病。

绦虫病

绦虫病主要由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小肠所致的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多较轻微,多数患者肛门发痒,可在粪便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