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3章 传染病(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传染病(2)(1 / 3)

【功效】清热解毒,凉营泄热。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分热证,见面红目赤,黏膜皮肤隐隐有出血疹点,舌尖红等症。

【随症加减】如湿热偏盛,脘痞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濡数者,加法半夏、藿香、苍术、厚朴、黄连,去大黄、知母。

益气固脱方(参麦龙牡汤)

【配方】西洋参(或生晒参)、麦冬各10~15克,五味子5克,玉竹10~15克,山萸肉10~15克,炙甘草5克,龙骨20克,牡蛎30克,石菖蒲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煎服2次。

【功效】益气、养阴、固脱。主治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气虚脱证。

【随症加减】若阴阳俱脱者加制附子(先煎)、干姜各6~10克。

【方药解析】本方由生脉散加味而成,是治疗由厥转脱的方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具有改善心功能和抗休克作用;山萸肉“壮元气”,固脱、敛津、止汗,亦有抗休克,强心作用;玉竹益阴止渴;龙骨、牡蛎固摄正气、潜阳止脱;石菖蒲“治心气不足”(《本草纲目》),宁心除烦;炙甘草益气和中。

加减清痘败毒饮

【配方】生石膏60克,犀角粉(水牛角粉代)20克,黄连6克,知母15克,元参15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大青叶30克,鲜茅根30克。

【用法】每日1~2剂,先煎石膏十余沸,后下诸药,煎2次,分服。犀角粉吞服。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化瘀。主治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血两燔证。

【随症加减】如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动风甚者加羚羊角粉、钩藤、地龙;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

热厥清宣汤

【配方】柴胡、大黄(后下)各10克,枳实15克,知母15克,广郁金10克,鲜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煎服2次。

【功效】清热宣郁,行气开闭。主治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热厥闭证。

【随症加减】如热盛加生石膏60克,黄连、连翘各5克,表现内闭现象者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方药解析】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可因热毒炽盛、阴津耗伤、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出现热闭厥证。若进而邪热内陷,阴伤气耗,可转成脱证。本方用柴胡散郁解热,枳实破气散结,且有强心升压,抗休克作用,这是仲景治“热厥”的四逆散中的两味主药;大黄通下实邪,清泄里热;石菖蒲、郁金行气解郁,祛痰宣窍;知母清热养阴。综合上药共奏清热解郁,行气开闭的功效。

玉液汤

【配方】生山药30克,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捣细),葛根6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生津,润燥。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

【方药解析】本方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消渴的方剂,李氏取其益气养阴及固摄的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能改善水液代谢和肾的重吸收功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痢疾”范畴,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生冷而成,辨证分型如下:①湿热痢:证多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化湿解毒,调气和血导滞。②疫毒痢:由热毒炽盛,蒙闭心包,引动肝风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营熄风。③噤口痢:由浊气上攻,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和胃降逆,通腑清热。④寒湿痢:多由饮食生冷所致,治宜温化寒湿,行气散结。⑤虚寒痢:痢久脾肾阳虚,湿从寒化。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⑥休息痢:正虚邪留,时发时止。发时宜清肠化湿,平时应健脾调中。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味白头翁汤

【配方】白头翁20克,秦皮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葛根15克,槟榔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上下午2次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止痛。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随症加减】里急后重明显者,加大黄、枳壳、厚朴;恶寒发热头痛者加荆芥、金银花、连翘。

【方药解析】本方集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三首治痢名方而成。这三首方剂治疗细菌性痢疾都有良好疗效,临床报道也很多。白头翁汤所含四药对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秦皮作用最强,黄柏次之,白头翁最弱。四药之间并无协同作用。增加黄连用量可增强抑菌效力。本方加了葛根、黄芩、甘草,除清热解毒外,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另外,又据芍药汤的组方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