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加入了芍药、木香、槟榔,则又增添了行气散瘀作用,可改善便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本方针对湿热并重,气滞血瘀诸证,配伍全面,所以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香参丸
【配方】苦参12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服3次,每次6.5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行气。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药解析】香参丸见《奇方类编》。苦参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之功。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木香辛香,行气止痛,二味同用有协同作用。也有用苦薤香汤(苦参30克,薤白、木香各10克),腹痛甚者,加白芍、甘草;坠胀甚者,加枳壳。每日1剂。
清肠饮
【配方】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广木香各6克,白芍、藿香各10克,焦槟榔10克,车前草15克,炮姜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2剂,水煎,每剂浓缩至100毫升,瓶装密封,冷藏备用。每次温服50毫升,每日4次,疗程7天。
【功效】疏肌达表,清热化湿,行气导滞。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热证。
【随症加减】如发热高于39℃以上,经治疗当天热不降者,加用柴胡注射液肌注,如腹痛较甚,热势较盛,舌苔黄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如赤痢血多,可加生地榆、金银花炭。
【方药解析】清肠饮是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用葛根、藿香,疏表达邪,宣化湿浊;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车前草清利湿热;炮姜反佐芩连,温化中焦,以防苦寒伤胃。
蓼苋地锦汤
【配方】水蓼15克,马齿苋30克,地锦草20克。
【用法】上药均全草新采,晒干。每日1剂,水煎,头、二煎上下午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凡痢疾初起一二日,无兼证和明显虚弱的患者,给予2~3剂,即愈。
【注意】孕妇忌服。
【方药解析】此方为北京市中医院采集的民间验方,现代研究证实:三药都有抗痢疾杆菌作用,且有止血效果。民间用以治疗痢疾、肠炎。水蓼和马齿苋都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忌用。
白地诃片
【配方】白头翁、地榆、诃子、丁香。
【用法】四药依次按25%、30%、30%及15%的药量比例,研细,压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次服4~8片(含生药1.2~2.4克),每日4次,一般服药3~7天。
【功效】清热解毒,温中止痛。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药解析】本方中丁香为温中止痛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所以《海药本草》就说“止五色痢”。诃子前人都用作止涩药治疗久痢,并认为泻痢初起忌服。其实不然,诃子对各种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既含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又含番泻苷A,可致泻下,所以诃子具有类似大黄样的先致泻后收敛的作用,这在唐、宋本草中早有记载,《新修本草》云“诃子……下宿物”,《本草衍义》说“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故治痢疾初起宜用生诃子,止泻涩肠宜用煨诃子,但诃子不宜久服。
泻痢合剂
【配方】地锦草60克,凤尾草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3次,分次口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主治细菌性痢疾、肠炎湿热型。
【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方药解析】地锦草功能清热解毒,兼能止血。凤尾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兼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
附子厚朴汤
【配方】制附子8克(先煎1小时),厚朴30克,木香30克,枳实12克,黑姜6克,白术15克,黄连5克,藿香9克,白头翁9克,黑地榆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
【功效】温脾化湿,清热解毒,行气导滞。治疗细菌性痢疾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
【随症加减】若呕吐加半夏;发热去附子、黑姜,加葛根、黄芩;气虚加党参。
【方药解析】本组病例病程较长,湿热蕴结肠腑,而又损伤脾阳,形成寒热相兼、虚实互见之证。方中重用厚朴、木香、枳实行气导滞;黑姜、附子、白术温脾;黄连、白头翁清热;地榆凉血止痢;藿香和中化湿,共奏行气导滞,温中化湿,凉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痢疾。
四君芍药汤
【配方】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克,甘草9克,炒白芍、秦皮、诃子各15克,黄连9克,黄芩12克,当归、木香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