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近现代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它表现在家庭大事的决定权、家庭经济的管理、男女两性的家务劳动分工等方面。由于家庭在世界上往往是最具文化特色又最容易保留着传统价值的一种社会组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各个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一些文化中,男人完全不分担家务;在另一些文化中,男人却能分担较大比重的家务。这一点有时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无关,而更多地来自文化传统与观念。例如,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却低于不少经济落后的贫困国家中女性的家庭地位。
一、婚姻与家庭的变迁
在21世纪,人们发现家庭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多元的、散漫的状态。《读者文摘》为一本新杂志《家庭》所做的广告对这一态势做出有趣的概括:今天的家庭是一父一母和1个孩子;一对夫妇和三个孩子——他的,她的和他们的;26岁的秘书和她收养的儿子;一对夫妇拥有一切,但却没有结婚证书;一个离了婚的女性带着她的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女儿;一对退休的夫妻和他们的孙子。
美国家庭经济协会为家庭所做的新定义是这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分享收入,分担决策的责任,共享价值和目标,自始至终遵守彼此的承诺。家庭是那种让人有‘回家’感的环境氛围,正是这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亲情网络,最准确地描述了家庭的组合,不考虑血缘关系、法律纽带、收养关系或婚姻关系。”而保守的家庭定义是:“由血缘、婚姻或法律监护联系而成的关系。”(弗里丹,2000年,第120页)对美国社会中家庭形式的调查统计表明:在11%的家庭中,父亲是唯一的挣工资者,母亲为全职主妇,有一个或多个孩子;在21%的家庭中,父母为双职工,有一个或多个孩子;有30%的家庭是已婚夫妇没有孩子;有6.7%的家庭是单身母亲,有一个或多个孩子;有0.7%的家庭是单身父亲;有3.1%的家庭是无亲属关系的人住在一起;有5.3%的家庭只有一个单身人,其他家庭成员不是配偶孩子,而是亲戚;有22%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即只有一个独居者(其中三分之一是65岁以上的女性)。
(弗里丹,2000年,第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之外,还存在着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据统计,一夫多妻的社会占5-10%;一妻多夫的社会占0.5%。(Nadeau,73)倍倍尔认为:一妻多夫多在高寒地区。爱斯基摩人少女通常在19岁才开始行经,而热带地区的少女在9岁或10岁,亚热带地区的少女在14岁到16岁之间就已经有了月经。气温高的地区对性欲施加一种相当刺激的影响,所以多妻制主要在这样地区的国家中传播,而在寒冷地区和高原地区的国家,人的性欲必然受到强烈的遏制。(倍倍尔,第40页)婚姻与家庭状况及其变化与女性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婚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单亲家庭急剧增加,1983年时已多达680万户,其中90%是由女性养家的,这些家庭有45%生活在贫困线下。另一变化是独身者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独身包括未婚独身、离婚独身和丧偶独身三种情况。独身者在美国、瑞典、德国所占比例在20%以上,在法国、前苏联、挪威也接近20%。
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联合调查显示:29岁以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概率低于20%。这项调查使人得到这样的印象:男女平等、女性主义及独立使女性的境况变得凄惨,女人应当回归家庭。事实上,许多女性只是选择延后结婚年龄或同居不婚。(Watkins,166-1679)据统计,如果从一生的经历看,有90%-95%的美国人是结过婚的。(Nelson,etal.,43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2.67亿个家庭,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婚夫妇组成新家庭。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为3.96人。家庭结构中,单身家庭占5%;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占6%;两代人家庭占66%;三代人家庭占17%;其他形式的家庭占6%。
中国人口分性别的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合计男性比例(%)女性比例岁及15岁以上人口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93年)根据上表中国婚姻的基本数据计算:第一,1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为105;第二,未婚人口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3:2,男性比女性多3720万;第三,在有配偶的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约84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除少数与外籍人结婚的女性之外,当为一夫多妻所致;第四,女性丧偶比例大大高于男性:女性占到约七成,男性只有三成;第五,离婚后女性再婚比例大大高于男性,在离婚后未再婚的人群中,男性占到约七成,女性只占三成。
中国未婚离婚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的男性数字年度总人口性别比未婚人口性别比离婚人口性别比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