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个人心中的正义之声,会提醒自己做正确的事。很多时候,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远离一切有失公平、正义的事,让他远离是非、丑恶,以为这样是在保护孩子,是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公正的待遇。殊不知,这竟是在掩耳盗铃,因为孩子总有走向社会的一天,也终有接触社会阴暗面的时刻。若家长从小把孩子锁在“保护之门”里,将来步入社会后,他又如何独自应对种种不公正之事呢?
基于此,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正义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可参考以下几种:
1.鼓励孩子勇敢且巧妙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许多家长让孩子少管闲事,是因为担心孩子在此事中受到伤害或事后遭报复。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在鼓励孩子坚持正义之时,应教给孩子一些指正他人错误言行的技巧,让孩子在不得罪对方的同时还能维持正义、主持公道。
一个小男孩看到邻居家的小妹妹被一个姐姐欺负,他二话没说,气冲冲地走上前去和那个大姐姐理论。结果,那个年龄稍大些的女孩非但没有停止欺负小妹妹,还很用力地推开小男孩。小男孩一时没站稳,摔倒在地。这时,他已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得上被欺负的小妹妹。
类似的事情,有些孩子却处理得很好,既帮同伴解了围,又让自己免于受伤害或报复,比如告诉欺负人的那个孩子:“我跟你说个秘密,他的爸爸是个警察,要是你对他不好,他叫他爸爸来抓你怎么办?”迫于家长的压力,那个欺负小朋友的孩子或许会有所收敛。
2.用新闻、文艺作品中的事例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
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和孩子一起看有关治安、青少年问题的时事新闻,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新闻事件,让他思考事件中各个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比如,在看警察抓小偷的新闻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思考偷东西对不对、警察抓小偷是为了什么等问题。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孩子会渐渐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什么是正义,怎样做才是坚持正义。
另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欣赏一些宣扬正义的文艺作品,如电影、动画片等。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塑造了维持正义、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通过观看这样的片子,孩子会更加坚信正义能战胜邪恶,他们自己的正义感也会有所增强。
3.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很多情况下,家长对社会上各种负面事件不恰当的看法或处理方法,会影响孩子对待此事的态度。比如,家长时常教孩子照顾弱小,却在路遇乞丐时让孩子远离这些人,说他们都是骗子;眼见有人被车撞倒,肇事者逃离现场,家长却叫孩子少管闲事,说这对自己没好处,搞不好还会被人误会是肇事者……如此种种,让孩子们何以体现自己的正义感?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在一起时,面对上述情况时,可积极采取些力所能及的行动,既尽到了自己公民的责任,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帮助人的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他毕竟年纪小,做事要量力而行,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做好人好事。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能教给孩子,学会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助人技巧。
细节75:让孩子成为热情好客的小主人
韩女士的女儿小蕾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平时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十分热情好客。家里每次有客人到访,她都像个小主人一样,热情、礼貌地接待他们。
一次,韩女士接到老家的电话,说有位远房亲戚要到韩女士家暂住几日。小蕾听说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大约是觉得又能表现一下自己了。
亲戚来韩女士家的那天,才刚走到楼下,小蕾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她们处在三楼的门,把头探出去大叫“阿姨”。但那时是冬季,室外温度很低,不一会儿,小蕾一边喊着“好冷啊”,一边把小脑袋缩了回去。过了一会儿,亲戚到了家门口,小蕾蹦蹦跳跳地迎上前去,拉着她往客厅沙发那儿走去。之后,她又去厨房端来已经准备好的果盘。
晚上快要吃饭的时候,韩女士在厨房做饭,小蕾怕亲戚无聊,就主动和她说笑,还给她表演节目,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逗得亲戚很开心。韩女士见小蕾如此活泼,又热情好客,她心里也很安慰。
《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在告诉人们,要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与老朋友见面也很开心、很愉快。
生活中,许多孩子待人很热情,喜欢去小朋友家做客或邀请其他小朋友来自己家里玩,喜欢与客人们一起分享自己拥有的好吃、好玩的东西,喜欢与家长的朋友亲近,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唱歌、跳舞等。
但与之相反,也有一些孩子会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等,而对客人的态度冷漠,甚至排斥与家人以外的人交流。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很担忧,害怕孩子长大后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担心他变得孤僻、自闭。但“心动不如行动”,家长与其在心里暗自发愁,不如及早行动起来,培养孩子热情好客的性格,可参考如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