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90章 生态与生存(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章 生态与生存(1)(1 / 2)

贫困不除,难有河清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人口过剩,是人类面对的三大基本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中国说来是致命的,在西部地区,包括长江上游地区更是如此。

于是生态问题和生存问题常常互相交叉,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有人甚至说,“贫穷也是中国最大的污染者之一”。

2000年下半年,在迎接新世纪的曙光中,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年轻的县委书记谷运龙曾在《醒来吧们可爱的汶川》一文中,含泪写下这样一段话:

直台、席格、马房这些落后的高半山至今还笼罩在原始的自然经济之中,寒酸不是言过其实,贫困也不是耸人听闻。那么多双眼睛、那么多颗向往物质文明的心,期盼着一条机耕道的通行。我们在大汗淋漓得几乎垂直的行进中充分领略路的重要和超越。那些路还需他们流多少汗、出多少力,甚至掉多少肉。那些怪兽似的悬崖还需多少炸药、雷管、导火线。在马房,还在黎明的鸡啼声中,我们便看见长长的背水“大军”在刺骨的寒风中急忽忽地去“抢”水情景,酸楚的心滴着殷红的血,泪水滑落成珠玉般的责任感。在直台,我看见了那位年近古稀发誓要卖棺材捐资修机耕道的五保户老妈妈,白发在严冬的寒冷中飘飞成一种古老的向往,深深的皱纹舒展不了那积淀的寒酸。当我询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却朴实地说:“啥子东西都背不上来了,要修路。”……在雁门乡的罗卜寨,儿童的入学率不足60%,当我在学校驻足时,有多少天真的慧眼向我诉说着那份不幸。他们都还是含苞未放的花蕾呀,正需要知识洗礼时却没有了那份和煦的阳光。真不可想象他们的未来会是如何的黯然。

被贫困长期困扰的当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汶川县。

长江上游是指长江宜昌以上的江段,流域面积约105.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58.9%;人口约1.63亿,占整个长江流域的40%左右,是我国藏、羌、彜、苗、回、纳西等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460万,占全国的23%。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重庆、甘肃、陕西、云南、贵州、湖北八省(区)一市。在这个地区内,山地占总面积的50%,高原占30%,丘陵占18%,平原仅占2%。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成为全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34.5%),其中不少地方属于全国扶贫工作中的“硬骨头”。

据2002年初统计,我国文盲约8507万,其中2000万左右为15~50岁的青壮年文盲。文盲总数超过世界总数的10%,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而这巨大的文盲队伍90%在农村,50%在西部,70%为妇女,女童尤多。全国约200个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贫困正是造成文盲的罪魁祸首。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又从何说起?

长江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四川省,219县,到2002年,国家级贫困县仍有36个。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四川就有4个,包括川北秦巴山区,川东武陵山区,川南攀西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片区和川西北高原地区。不但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之一,而且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全省中最贫困的又是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治州17个县中还有12个贫困县,其中彝族聚居的“老九县”,竟全部是贫困县。12个县有彝族人口近130万,为全州彝族总数的80%以上。1994年“扶贫攻坚”时进行摸底调查,全州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农户尚有210万人,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有136万人,其中低于200元的特困户有16万人。

考察期间,在攀枝花市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彝族人在毁林开荒时引发了森林火灾,烧毁森林7000多亩,于是他带着七个孩子到公安部门去自首,对公安人员说:“请把孩子们都关起来吧,给他们一碗饭吃……”他的要求竟难住了公安部门,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只得批评教育一番之后,让他和七个孩子回家去……

美国人类学家斯蒂芬·郝瑞在《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一文中写到,他在攀枝花一带进行调查时,曾听说有一个:“山巅小村里的村民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这个小村是米易县的新山傈僳族乡,贫困的山乡老百姓们经常缺粮,学龄儿童的失学率在40%以上,各村都有不少在智力或肢体方面存在缺陷的人,那个自称是“真命天子”的人便属此类。直到现在,新山乡的贫困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近年来,凉山州西昌市一带著名的飞播林被贫困的来自“老凉山”的彝民用刀耕火种的办法大量破坏,开了许多天窗,有的甚至整座山被砍光。在凉山州德昌县采访时,我曾就这个现象和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小陆交谈,他带着苦恼和困惑回答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