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摆了10多把修理果树的剪子;屋角上堆了一袋大米、一袋杂物;墙上有许多裂缝,为了挡风,用塑料纸糊了糊……
我问彭汝华:“您这房子大缝小窟窿,冬天咋过?”
他笑着回答:“我已经习惯了。”
住房的外间是厨房,唯一可以提醒人们他并不是贫困户的是里面摆着一口煮饭用的高压锅,旁边还有一只中国名酒“全兴大曲”的酒瓶。
和巴塘一样,自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乡城县不但大量营造生态林,沿硕曲流域种植了几万亩用营养袋育苗的高山松,而且大力发展水果和干果。全县实施了独县特色的“希望之光”人才培训工程为民族地区培训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叫得响”的农林牧技术骨干,为促进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证。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全县在稳定苹果业的同时,又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2001年乡城县已列入甘孜州万亩核桃基地县之列,建成了核桃基地1000亩、零星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仅带丁通果园内便培育了核桃苗8万多株。县林业局正向上级要求建立带丁通核桃种植示范园,而彭汝华也正准备为乡城县园艺业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稻城和乡城是藏族歌舞锅庄的故乡,离开时,藏族朋友们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跳起热烈的锅庄,
我们像蝴蝶飞翔;
跳起优美的弦子,
我们像孔雀开屏……
雪山下的乡城,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石榴之乡”铜矿村
2001年中秋节前,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的朋友,千里迢迢地给我送来了两纸箱当地铜厂沟著名的土特产青皮软籽石榴。这些石榴最大的重量在1公斤以上,一般的也有0.5公斤,皮薄籽红,甘甜汁多,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宛如红宝石雕成,分赠家人朋友,全都赞不绝口。
会理石榴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唐代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近年来,会理石榴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万吨,远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
金沙江边的会理县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津,又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之处,长征时193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在这里召开过“会理会议”。这里历来是川滇商旅往来的要地,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会理古城北倚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停泊在海湾中的小船,因此有“船城”之称。相传这里原是大海,人们都散居山间,生产落后,生活很苦,观音菩萨为了解除老百姓们的痛苦,便向龙王借来大海一角,以树叶作船修筑了这座城,但龙王有约,要三更借,五更还,于是会理从此不打五更。
明、清时会理已经有了江西、广东、两湖等“十大会馆”;清雍正时建筑了城中心的钟鼓楼;古城内手工作坊、商栈和各种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鳞次栉比。著名的科甲巷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石板铺路,巷里的民居大多是四合院。有的院中有院——有前院、后院、侧院等等;有的院子里有木制的小楼、窗棂上有精致的雕花;而且院子里全都种了许多花,海棠、玫瑰、石榴等等。
走进这些古老的四合院,在一片深深的静谧中,那年代久远的雕花窗棂、古老的木阁楼、生气勃勃的盆花、天井石板缝里的苔藓、乃至墙角上在微风中颤动的蜘蛛网……都唤起了人们的许多记忆和联想,也感到了岁月的逝去和由此带来的惆怅,让小城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会理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与云南省的元谋县隔江相望,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日照长、蒸发盛、雨量集中,据县志记载,“元、明以前,遍布原始森林。”会理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都广泛分布,铜的蕴藏量居四川之冠,被誉为攀西裂谷聚宝盆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早在战国时期便开始炼铜铸造兵器,明代已设厂治炼白铜(加镍治炼的铜合金),为炼铜、制钱,会理曾砍伐了大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