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69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4)(1 / 3)

面对意料之中的失陷和意料之外的悲剧,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彼固自速其灭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南京的悲剧随着一道道电波传遍华夏大地,日寇的凶残激发着炎黄子孙的血战到底的决心!

南京保卫战的悲壮在于“明知不可而为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失去的战役,但它的意义却并未因失地、损兵和惨遭屠城而抹煞。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科长的谭道平,亲历抗日战略决策,淞沪出击与南京之战,他也和蒋百里及南京保卫战组织者和亲历者唐生智,郭岐等一样,在早年就留下了对战役肯定的评价:

南京的守城战是中外人士观瞻所在,富有战略的意义。在战略上看来,也可以吸引追击的敌人向南京前进,使从上海撤下来的五六十个师,至少也可以减轻一些压迫,得到转进喘息的时间。

同时,我们要知道上海战争退下来时,我们尚有百万大军,等待重行编配,而敌人却正欲以闪电的姿态来跟踪追击,以消灭我们的作战主力,所以,我们备战首都的决心与行动,却吸引住敌人四个师团以上的凶猛力量。换句话说:南京卫戍战的另一伟大意义,是在掩护我上海大军得以安然地向浙皖地区退却。

我们在南京卫戍战争中得以遵照正确的战略路线发展,于是就造就了敌人的不幸。他们第一个判断错误,便是以为上海战后的决定性战争,便是南京,而在南京的决定性战争中,中国必然地屈膝求降。他们迷恋于战争的可以迅速结束,胜负可以立刻决定。然而,事实却粉碎了他们的幻梦,一部分兵力被消耗了,数万雄师被牵制着,他们不能速战速决,也不能速和速结。等到南京攻下,陶德曼调停也宣告失败。这样,使我们得以安然于第二线的布置,以及武汉三镇保卫战的能有充分准备。从上,他们的泥足,是更深地陷入了下去,以至今日的无条件投降。

南京战役组织与指挥者唐生智是也说过,“南京我明知不可守,这是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的。”“我认为守南京主要的目的还是争取一些时间,使才撤下来的部队得以休整和准备,而不单纯从南京是首都或中山陵寝所在地来考虑。”

南京13日陷落后,蒋介石于12月14日从江西到湖北武昌。17日发表了《全国军民书》,书中说明了中国持久战的重心已由城市转入农村:“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同仇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以内到处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之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三、惨胜台儿庄

1.枪毙韩复榘

1937年的抗日悲壮而凄凉,日本人迅猛的攻势大大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主动开辟的淞沪战场吸引了日军的兵力却未能遏制他们的攻势,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乘胜追击的鬼子兵兵锋直指蚌埠,企图与华北的同伙会师徐州。江南满目疮痍,华北也已经是一片狼藉。到年底的时候,中国军队在华北的战线已经退到西起包头、东至济南的黄河南岸地区。

令蒋介石心情稍微放松一点的是华北的屋脊依然挺立,太原虽然丢失,阎锡山的晋军仍然守卫着晋南.而共产党的八路军也在晋西的吕梁山区、晋北的五台山区站稳了脚跟。让他寝食难安的是处于津浦路济南——徐州——蚌埠间的黄淮地区,那儿一旦失守,南北两个战场将连在一起,中原地区则受到从北、东南两面的压迫。

黄淮地区是第五战区的防地,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是桂系中流砥柱,屡次与蒋介石兵戎相见,但他资格老,为人处世也比较开明,在国民党内很有影响力,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干,蒋介石对他是爱恨交织。五战区所属部队大都是杂牌军,数万中央军在南北战场被日军扫荡后,短时间难以援助腹背受敌的五战区,蒋介石也不由为驻守徐州的李宗仁担心。真是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多调拨几个中央军去防守如此重要的地区!

不过,最让蒋介石担心的还是韩复榘,拥兵8万的韩复榘负责津浦路北段防务,可是在日军的进攻面前却只思保存实力,不作有力抵抗,不仅没有把李宗仁放在眼里,就是自己这个委员长亲自下的命令也如同耳边风。

日军在10月进攻山东的时候,李宗仁和蒋介石一再要求韩复榘指挥部队固守黄河北岸以保全山东大部,声援平汉作战,而韩则借口北岸无活动余地,擅自将主力部队置于南岸,致使日军迅速南进。在部下将士的强烈要求和蒋介石、李宗仁的敦促下,韩复榘才率部渡河与日军交战。济南战役中,损失很大,他慌忙将部队全部撤至黄河南岸,炸毁大桥。

战前,蒋介石把援助韩部的一个重炮团调走,使韩在战役中很被动,因此韩认为蒋介石要借抗战之机消灭自己,此后就更加消极避战以保存实力。炸毁黄河大桥并没有阻挡住意图打通津浦线的日军,他们很快就在济阳至青城渡过黄河,而韩则闻风于12月24日逃离济南。蒋介石、李宗仁又电令韩复榘在泰安、临沂一线配置有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