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陈洁如在与共产党有着密切联系的女婿陆久之的帮助下,决意留在上海,开始新的生活。陈洁如的明智选择,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尊重和欢迎,她被推选为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每月领有200元的生活补助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政治形势日趋紧张,陈洁如感到压力甚大,于是提出了移居香港的请求,得到周恩来批准。
陈洁如到香港后,蒋介石、蒋经国赠了一笔10万美金的巨款,为陈洁如在九龙太子道买了一层大楼,但陈洁如并未去住,而是用来出租,收取租金,自己仍住在百德新街按月付房租的房子里。蒋氏父子通过戴季陶之子戴安国,每月接济她500美元。
陈洁如在香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又年老多病,心灵上和生活上的艰难是不难想见的。
1971年2月11日,一女友去看望她时,再三叫门不应,喊人来一起破门而人,发现她横卧地下,已经溘然长逝,终年65岁。周恩来得悉陈洁如在香港病逝的消息后,亲自批准陈洁如的养女陈瑶光赴港奔丧,料理后事。
三、游离广州城
1.初试牛刀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在广州再举“护法”大旗,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军政府,并任军政府大元帅。
9月20日,当蒋介石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时,马上起草了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寄给孙中山,为革命出谋划策。对敌我双方作战实力对比和优劣之处作了分析,认为北军可动员之兵力不过7师6万余人,而我军则可达10师以上,保守地估计,也要强出敌军l/3,至于实力方面,除了器材不如敌军外,其他方面的给养力、人马战斗力不分上下,势力相当,而敌军的劣势在于他们对南方的地理和气候不太习惯。
鉴于这种分析,蒋介石认为可以长江沿岸为主作战地,先克武昌,次定南京,然后击溃长江一带的敌军,直捣北京,并且将整个作战过程分为一、二阶段。
蒋介石的这一计划书,覆盖面广,考虑详备,并且环环相扣,严密无缺,赢得了孙中山的青睐。孙中山随即采纳了蒋的这一计划与基本思路,并在以后的护法运动中加以应用。
出于对蒋介石军事谋略的赏识,11月1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元帅府参军,但蒋介石对此并无兴趣,并未赴穗就职,仍起落于上海,尽情放纵。
1918年1月,南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20营省际军近5000人组成由孙中山自己控制的援闽粤军总司令部,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许崇智为第二支队司令,经过扩招,粤军达1万余人。在邓铿的推荐下,孙中山电召蒋介石回广州,到汕头就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之职,领上校军衔。蒋于3月15日到达,随同粤军参谋长邓铿赴黄冈、潮安、三沙坝、松口、蔗岭等地巡视和检查驻军状况,并谋划攻闽计划。
恰在此时。在桂系的操纵下,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军政府改组案,实行七人总裁制,孙中山为其中之一。孙中山闻讯,顿感惊讶和失望,于5月21日,离开广州奔赴上海。
5月26日,孙中山到三沙坝粤军驻地视察,会见了陈炯明、邓铿、蒋介石等人,鼓励大家努力建设好自己的革命军,并快速讨闽。
在孙中山的督促下,1918年6月10日,援闽战争终于爆发,粤军司令部在蒋介石的建议下,由汕头至三沙坝陈兵布阵,整装待发,并由蒋介石起草作战计划和攻击命令。
粤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二支队司令部许崇智率4营兵力首先攻克武平、下坝,并支援第一支队李炳荣部攻克永定,陈炯明也率第三、四支队攻克柏嵩关。粤军攻闽旗开得胜,向福建推进50公里。蒋介石除负责草拟此役作战计划等工作外,还亲身参加战斗,运用学过炮兵的特长,在作战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这时,援闽粤军遭遇了打着闽浙援粤军旗号的以福建督军李厚基与浙军师长童葆暄为正、副总司令的北洋军的猛烈反攻,一些地区相继失陷。
援闽战争陷入被动局面,敌我双方激战数日,蒋介石恐怕许崇智失利,就亲往前线,告其方略,果然见效。而这时韩江上游水发,闽军败溃者多被淹毙,李厚基大惊,急忙驱其左翼军牵制潮汕。而第一师师长邓铿,因为没有收到命令,并且众寡势殊,弃汕头而走。蒋致电邓铿,切不可如此行事,邓接受建议后,整队重来。
与此同时,闽军右翼反攻大埔。陈炯明以及其左右将领见形势危急,准备退却,并在紧要关头,想起蒋介石,委任于他。蒋介石遂以总司令名义,急调右翼洪兆麟部来援,恰巧敌军因不熟地形,行军缓慢。蒋介石就与洪部会合,然后下令奋起攻击,蒋亲临前线督战,将敌击溃。这场战役中,蒋介石视察地形,布置阵地要害,并且充分发挥炮兵功效,炮弹既发,百发百中,如神明相助,最终取得胜利。此次战役后,陈炯明之部下将领都开始忌妒和排挤蒋介石,非但不感激反而责怨之声不绝于耳。蒋气愤不已,径直赴汕头辞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