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38章 癫痫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 癫痫 (2)(1 / 3)

13.马蜂幼虫(未出窝的)7~10g。将马蜂幼虫用棉子油炸焦食之,一次服完,连服3~7天。

14.甘草粉5g,大黄面5g,朱砂3g。以上3味共合为面,每次1g,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15.小茴香、花角虫。焙干,研为细末,姜汤送下,每次30~45g,日服1~2次。

(中成药治疗)

1.礞石滚痰丸每次6~12g,每日1次。适用于痰热壅盛之癫痫。

2.医痫丸每次3g,每日2~3次。小儿酌减。适用于各类癫痫。

3.紫雪丹每次1.5~3g,每日2次;周岁小儿1次0.3g,5岁以内小儿每增1岁,递增0.3g,每日1次,适用于阳痫之发作期。

4.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1\/4丸,4~6岁1次1\/2丸。适用于阳痫之发作期。

5.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痰火扰神之癫痫。

6.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闭阻之癫痫。

7.珍珠层粉每次3g,每日2~3次。适用于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型癫痫。

8.珍珠末每次0.3g,每日2~3次。适用于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型癫痫。

9.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1次。适用于阳痫,痰火扰神之痰涎壅盛。

10.痫证镇心丸每次2~4g,每日2次。适用于痰火扰神之癫痫。

11.柏子养心丸每次6~9g,每日2次。适用于心脾两虚之癫痫恢复期。

12.六味地黄丸每次6~9g,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之癫痫恢复期。

(外用药治疗)

1.定痫散方药:丹参1g,月石1g,苯妥英钠0.25g。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分作10份备用。每次取1份填入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2.吴萸定痫散吴茱萸适量研细末,填撒于脐窝内,外用膏药固定,7~10天换1次。

(针灸治疗)

1.体针

(1)第一组取穴:大椎、神道、人中、百会、内关、合谷、涌泉、太冲。适用于癫痫发作期,用强刺激泻法不留针,直至苏醒。急性发作期配人中、百会、内关、涌泉、合谷、太冲以苏醒;缓解期配足三里、心俞、膈俞、肝俞、血海、太溪、丰隆以调整脏腑功能,健脾益肾,化痰通络,镇惊安神,上下配穴,配神开窍。

(2)第二组取穴:印堂、脑户、风府、大椎。头晕头痛配百会、头维、太阳穴;痉挛抽搐配后溪穴;面唇发绀配内关、擅中穴;意识丧失配人中穴。操作:正坐垂肩、头微低。印堂穴应向下斜刺0.3~0.5寸,脑户穴应沿皮向风府穴方向刺0.5~1寸,风府穴应向下直刺0.3~0.5,大椎穴针0.5~1寸。风府穴采用刮针手法,大椎穴采用徐徐提插手法,其他各穴均采用捻转手法。留针30~60分钟,每10~1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治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3)第三组取穴:癫痫发作时取人中、太冲、合谷、涌泉等穴;癫痫休止期取间使、外关、神门、后溪、鱼际、阳溪、足三里、百会、大椎、鸠尾、癫痫等穴。

(4)第四组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合谷、曲池、阳谷、列缺、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将针刺入皮下,连续下压两三次,将针刺到预定深度。该刺法刺激量大,但较头皮针快速捻转法痛苦小。

2.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癫痫病的针灸治疗。

(1)刺激区和穴位:头针疗法所定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是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的连线。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端的头侧面连线。

①运动区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点联结即为运动区。运动区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部运动区,亦称语言一区。

②感觉区部位: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感觉区分上、中、下三部。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脚、躯干感觉区,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舞蹈震颤区部位: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晕听区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③穴位:根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检查,找到异常放电的“兴奋灶”来确定其病变发生的具体部位或区域(额、顶、枕、颞等)。或根据头针刺激部位(如双侧胸腔区、双侧运动区、双侧晕听区、双侧制癫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等)来确定。

大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