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57章 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2)(1 / 2)

(按摩)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关元,每穴约1分钟,然后以脐为中心逆时针摩腹5~8分钟,再以推法沿脊旁从脾俞到大肠俞治疗约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约3分钟,最后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每穴1分钟。

(饮食疗法)

1.萝卜姜汁糖茶姜汁15ml,蜜糖30g,萝卜汁50ml,浓红茶一杯。调匀,蒸热,每日2次。有温化寒湿、行气导滞之功,适用于虚寒型大便次数多之溃结。

2.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50g,绿豆50g,粳米50g同煮成粥,每日2次,长期饮。对腹痛、便下脓血、赤白黏冻、小便黄短有疗效。

3.良姜猪肚粥猪肚120g,高良姜9g,干姜1.5g,生姜15g,粳米60g。将猪肚去油脂,洗净,切片;高良姜、干姜、生姜、粳米洗净。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另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可代为正餐,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胃受寒者。

4.白及粥白及10g、大米100g,将白及洗净,切成2cm见方的小块;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白及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g。对大肠溃疡便血患者尤佳。

5.乌梅汁乌梅1 000g,砂糖50g。将砂糖放入乌梅中浸渍10天。将乌梅汁取出装入空瓶中即成。每日服用2次,每次50~100ml,可减少大便次数。

(名医临证经验)

1.朱良春仙桔汤治肠道湿热之溃疡性结肠炎。

方药组成:仙鹤草30g,桔梗6g,乌梅炭4g,白槿花9g,炒白术9g,广木香5g,生白芍9g,炒槟榔10g,甘草4g。

功效: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脾虚湿热之溃结,症见久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黏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方解: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泻痢大便夹杂黏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炭、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疗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泻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其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2.路志正乌梅败酱方治湿热之溃疡性结肠炎。

方药组成: 乌梅12~15g,败酱草12g,黄连4.5~6g,木香(后下)9g,当归10g,炒白芍12~15g,炒枳实10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湿热型之溃疡性结肠炎,症见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方解:方中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四君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治泻痢;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3.胡建华扶脾抑肝清肠煎治脾虚肝郁之溃疡性结肠炎。

方药组成:党参12g,焦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炒防风9g,陈皮9g,白芍15g,焦楂曲各12g,秦皮12g。

功效:疏肝健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溃疡性结肠炎,症见大便溏薄,日行数次,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大便夹有黏冻或脓血,稍进油腻或情绪波动,则症状加重。脉弦或弦细,舌苔腻或薄腻。

方解:从本方的适应证来分析,便前腹痛,便后痛减,情绪波动,则症状加重,责之土虚木乘;大便夹有黏冻,多系湿热、食滞蕴阻肠间。故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培土;白芍于土中泻木;防风搜风升清;楂曲、陈皮和胃消食;秦皮清肠止泻。既着眼整体调节,又兼顾局部病变,为标本兼顾之良方。

4.黄文东温中汤治虚实夹杂泄泻。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各9g,炮姜3g,炙甘草6g,茯苓、防风、焦神曲、焦山楂各9g,陈皮6g,白芍、秦皮各12g。

功效:健脾化湿,固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腹痛即泻,大便稀溏,夹有黏冻,每日4~5次,两胁作痛,舌红,根苔厚腻微黄,脉弦。

方解:本方证属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