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23章 辅助检查: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辅助检查: (2)(1 / 3)

2.耳针、耳穴压药

(1)选穴:心、神门、交感点。用5分毫针刺入穴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中等刺激行针1次。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反复发作者,可于发作终止之后,改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药(用王不留行或保济丸),每3日更换1次。

(2)选穴:内分泌、心、神门、交感、皮质下。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贴压于耳穴上,每日按压2~3次,每次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配合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3.温针灸取穴:耳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用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摩)

1.病人仰卧,医生以拇指指端顺时针按压左神藏穴或灵墟穴。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取穴心俞、膈俞、至阳。采用点、按、揉等手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刺激,手法由轻至重,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3.摩胸。双手指沿肋间隙来回摩搓2分钟,施用的力量要均匀,速度应缓慢,以左侧为主,手指略微按压皮肤。摩搓完后,胸部应有发热的感觉。然后,右手在左胸部做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摩,以轻柔为原则,时间稍长些,约5分钟,稍适应后,双手掌在胸部上下来回摩胸,约2分钟。

4.拿内外关穴。拇、食指相对拿捏内外关穴,当有酸胀感时,再持续半分钟。

5.推揉膻中穴。以膻中穴为起点,边推边揉,沿任脉下行至剑突下,反复数遍。

(名医临证经验)

1.魏汉民运脾解郁化痰汤治病窦综合征。

方药组成:瓜蒌20g,薤白10g,姜半夏10g,陈皮10g,川芎12g,苍术10g,神曲10g,枳壳6g,莱菔子10g,香附10g,茯苓15g,甘草6g。

功效:解郁运脾,化痰祛湿。

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动过缓,心悸怔忡,心痛闷胀,伴有纳呆,泛恶欲吐,苔厚腻等痰湿中阻证。

方解:方中瓜蒌、薤白宽中通阳;陈皮、半夏化痰燥湿;川芎、苍术、神曲、香附疏肝运脾,解郁散气;枳壳理气消痰;莱菔子下气消痰;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2.李振华养阴益心汤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方药组成:红参6g,麦冬15g,生地黄12g,阿胶10g,丹参15g,桂枝1~3g,茯苓15g,远志10g,石菖蒲10g,龙骨15g,炙甘草6g。

功效: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主治: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亏虚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易躁,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或面色不华,舌质微红少苔,脉结代为主症。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阿胶补心血,养心阴以充血脉;人参既可补养心阴,又能合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桂枝用法最为讲究,宜轻不宜重,目的在于通阳而不是温阳,偶发期前收缩用2g,频发期前收缩用3g,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石菖蒲、远志、龙骨养心安神,透窍定悸。诸药合用,使心之阴血足而脉充,心气复而心阳通,心神得养而心律齐。

3.李振华豁痰宁心汤健脾益气,豁痰宁心。

方药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半夏10g,石菖蒲10g,远志10g,枳壳6g,厚朴10g,郁金10g,砂仁8g,桂枝6g,薏苡仁30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豁痰宁心。

主治:室性期前收缩,痰湿阻滞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喘促,体倦乏力,四肢沉重,或逐渐肿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头晕头沉,口干不欲饮,嗳气,舌质淡暗,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为主症。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枳壳、厚朴、砂仁醒脾理气,燥湿化痰;橘红、半夏降逆豁痰;桂枝通阳利水,配白术、茯苓、薏苡仁以增强脾之运化功能;石菖蒲、郁金、远志化湿透窍,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通阳宁心之功。

4.杨百荛杨氏养心汤滋阴安神。

方药组成:炙甘草15g,丹参15g,麦冬15g,阿胶10g,党参10g,茯神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五味子6g。

功效:滋阴安神,两调心肾。

主治:心阴虚所致的心悸(心律不齐)、胸闷、气短、脉结代等。

方解:本方是在加减复脉汤和生脉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麦冬、党参、五味、阿胶等甘润之品滋阴养血,益气养阴,是虑及心阴虚日久必伤及肝肾,气阴两虚则易导致血脉瘀滞,故采用两调心肾,益气活血之法,加用茯神补脾宁神;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兼清虚热;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心阴、养肝肾、益心气、通心脉,使心悸得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