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回到宋朝当状元> 第5章 第五节荆公遗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第五节荆公遗泽(1 / 3)

王魁正了正衣冠,站在县衙后堂门口朗声道:“晚生任城王魁拜见县尊。”

吱呀一声,两扇大门从里面开了来,一位白须着青色官服的长者从里面喜洋洋的走出来,见着就让人感觉到亲切:“小王相公,老朽来迟,有劳多待。”

王魁赶紧深深一礼:“学生后进,何敢老县尊亲自相迎。真是折煞学生了。”

莱阳知县吴楚微微一笑,将王魁领进后堂:“本县老矣,不堪任事。县内还隐藏着如小王相公一样大雅之材却从未听闻,真是愧对圣上,愧对父老。”

他是莱阳一县之尊,同时也担负着守土牧民,教化百姓的职责,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为国家荐拔人才,而如王魁这样有勇有谋的士子,他竟然从未听闻,如果被风闻论事的宪司知晓,笃定又是磨勘不合格。

王魁客气道:“县尊谬赞了,王魁初来乍到,寄居柳巷,饮食衣服尚仰人鼻息,区区贱名,何敢惊动老县尊。”

王魁寄宿敫桂英家中的事情已经早就传开了,不过此时正是物阜民丰的北宋宣和年,连大宋天子都未能免俗和京城名妓李师师有些瓜葛,王魁吃喝衣服都仰仗敫桂英,时人也只会传为美谈。因此吴楚只微微一笑,叫家中小厮端上好茶,与他分开宾主坐下,又问道:“小王相公身负举人功名,未知从谁家之说?”

北宋一代,号称是小百家,特别是自宋仁宗庆历年间以来,更是诸说纷纭,奇人异士轮番登场,以至于后人常说“仁宗养士,三代受益”。到了神宗朝,先后有张载的关学、司马光的朔学、苏氏兄弟的蜀学、二程兄弟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轮番登场,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虽然在哲宗朝被一度打击,但是经过徽宗朝的恢复,又渐渐恢复了元气,曾经一度被禁绝的蜀学、朔学以及受到波及的洛学也都重新开始开馆授徒,隐隐约约,又一个新的文化高峰即将来到。

王魁恭恭敬敬的道:“在下自幼受父学,濂溪、横渠皆有所取,东坡居士、司马温公亦曾学习。”

“原来是学贯百家。”吴楚高兴的道:“难怪少年便附大才。”

“学生不敢。”王魁又道:“在诸子之外,学生对王荆公之学别有倾心。”

这一语叫吴楚不由得喜出望外:“小王相公也以为王荆公之学才是我儒的正本清源之说?”

来之前,王魁已经向敫桂英打听过这位老先生的来龙去脉,当年王安石变法,吴楚尚是青年,一番热血意欲报效国家,曾经积极奔走,鼓吹新学,积极主张以王安石所著的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神宗病死之后,新法被废,旧党秉政,吴楚也被革职回家编管,一直等到哲宗亲政才被起复,但是这时候的新党已经成为蔡京等人营私的团伙,变法也沦为他们为自己牟利的借口。吴楚见大事不可为,遂婉拒了章惇等人的盛情邀请,只在地方上做一个知县到老。

可以说,这位老先生还是一个学究式的人物,虽然宦海沉浮几十年,但是对当初的理想竟然没有一点磨灭,治理莱阳等地二十年,每到一处都要积极的推行王安石的新法,有时候明知不可为也照样为之。左右同僚有不喜欢他的,到州府甚至于宪司举报,却遭到了京东东路提刑官的驳斥:“吴县尊绍述神宗、哲宗两代先皇遗志,又是蔡公相的旧识,尔等休得再提。”明面上动不了这位看上去颇有来头的知县,那些人又就只好暗地里下袢子,正是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楚吃过几回亏之后,便也渐渐消磨了下去,做一个磨勘中等的知县便了事了。

虽然吴楚罕与蔡京往来,当时蔡京却也需要地方上有这样的清廉又肯办事官员为他装点门面,左右也就由他而去。平心而论,吴楚治理地方的本事并不算的高超,多是生搬硬套,有事还不乏弄巧成拙。应对危机也没有什么良方,像这一回,本来不过是区区数十个山贼混进城来就让他束手无策,如果不是王魁仗义而起,带着百姓上街,还真的就让一只眼他们得手了。

弄明白了吴楚的来龙去脉,性格脾性,王魁也才恍然大悟,为何一只眼他们区区几十人就敢在这莱阳城中来去自如,感情都是被吴知县给惯坏了的。不过,既然这位吴县尊是王安石王荆公的忠实粉丝,那么剩下来的事情一切都难不倒王魁。

只见王魁不住点头:“正是,正是,学生幼时读书,读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时不由得就拍案而起,以为斯是千古不易之真言。束发之后,知王荆公说到过‘无百代不变之法,无三代不替之政’,是信孔孟之后得千古圣心者,唯王荆公。”

吴楚拍掌:“小王相公果然有真见地,可恨世间多有俗儒,只知道抱残守缺,不能理解圣人的真意。可叹,可叹。小王相公若是早生三十年,奔走荆公门下,国事何至残破如此。”

王魁赶紧起身:“县尊谬赞,学生当不起。”

吴楚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道:“小王相公既然赞同新学,又有大雅之才,可有过致君尧舜的心思?”

王魁苦笑了一下:“学生虽有报效国家之心,却名落孙山,四处飘泊……哎,报国无门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