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中的焊接技术,乃是将工件锻成之后,再把边缘部分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再拿锤子把两个铁件的边缘部分给砸到一起。
铁匠们到了晚上也没停下忙碌,他们将高压锅的几瓣锅身锤锻到了一起,再接上锅底,高压锅的锅体便成了。
完成了的锅体,看起来很粗糙,锅体不规整,有些扁,焊接痕迹很突出,还有些毛毛糙糙的毛刺。
这样一个丑陋的铁器,匠人们自己都看不下去,嫌丢人,匠人们提议说打磨打磨,修一修。
李孟羲则道,“不必了吧?不修也能用吧。”
铁匠们还追求美观,李孟羲对此没有追求,难看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结实,密封性要好。
在漏水测试的时候,往锅里装满了水,经检查,没有一处漏水,完全合格了。
锅有了,剩下的便是锅盖。
高压锅难的不在锅,难得在锅盖与锅的高度密封。
对于密封的方法,李孟羲没有选择用复杂的设计,他选的是类似泡菜坛子一样的方法,锅沿大一点,盖能紧扣住锅沿,然后直接拿铁水浇一圈,直接把一圈封死,这样的密封效果,绝对比真正的高压锅还厉害。高压锅再严丝合缝,也会有少量漏气,而用铁水悍死的话,则一点缝隙都没有。
铁匠们花了不长时间,把一个锅盖锤出来了,锅盖跟锅体一样,也是非常厚,非常笨重,非常沉,跟个盾牌一样笨重。
将锻打好的锅盖往锅上一盖,问题顿时出现,锅盖大了一圈。
铁匠们回去又改,改了一轮,回来再试。
这次大小合适了,锅盖够圆,但是因为锅做的不好,锅是扁的,结果盖子与锅反而不配套了。
负责打锅盖的匠人拿着锅盖对了几次,对不上,这个匠人只能尴尬的把盖子拿去。
跟李孟羲预料的一样,单做一个铁锅容易,单锤一个锅盖也容易,可要是做两个能配套的东西,难度高了数倍,精度不够,误差太大。
最终,锅盖改了又改,圆的锅盖改成了半圆不扁一边高一边低的盖子,这才终于,锅和盖契合了。
还缺最后一步工序,得往锅盖上打一个小孔用于排压之用,不然,气压这玩意儿压强可以极大的,粗制滥造高压锅若是不留排气孔彻底封死,怕是撑不住一会儿,水蒸气就把高压锅憋炸了,跟个炸弹一样。
李孟羲把锅看了又看,他觉得锅不够大,又生恐排压孔太大压力泄的太多,以致锅里压强不够,于是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压强,李孟羲对匠人说,只在锅盖上打一个比针略大小孔,孔越小越好。
这个要求,让一众匠人们为难的不行,因匠人们手中最细的凿子,也比麦秸杆要粗了,要钻一个针孔大小的洞,操作起来太难了。
难归难,匠人们没说什么,忙碌去了。
李孟羲等了很久之后,才等到匠人们把钻孔完成的锅盖拿了过来,此时,夜都深了。
夜虽已深沉,但好不容易把高压锅做好,李孟羲并不想立刻去睡觉,他很想试试高压锅的效果。
高压锅是为测试造纸技术所造,已知,让草本中的植物纤维尽可能散出来,这是造纸术的核心关键。
又知,草本中普遍存在一种锁住纤维的物质,干扰造纸进行。
来自关羽的提示,关羽说可能是树胶,这个猜测很合理,大概率,造纸过程要除的是胶。
那么,高压锅花了两天时间做好之后,要测试的第一步是,当要找树胶来,然后加酸加碱加盐轮流试一遍,看何种情况,胶质解的最彻底。
李孟羲连夜去搜寻材料了,他去找胶质,找不到,不管桃胶椿胶之类的,如今飘雪时节,什么胶都找不到。
李孟羲又不想就此放弃,无奈之下,就不用纯胶了,他直接找来生麻,然后央人把生麻铡一遍,剪一遍,再剁一遍,把麻剁成碎的不能再碎的碎末。
帮忙碎麻的苦力,自然是关羽,关羽把麻又铡又剪又剁的,忙的不停,李孟羲还在旁边说,不够碎,再剁。
关羽连剁了好几遍之后,终于忍不住了,把斧头一撂,“这够碎了,再剁都着火了。”
把麻剁的快着火了,可想而知,关羽剁了多少遍。
李孟羲对工业造纸隐约有些印象,人家造纸厂造纸的时候,有大的粉碎机,把原料粉碎的跟面粉一样一阵风吹来就能扬起的细粉末,材料颗粒足够细微,自然,现代造纸工厂生产的纸张纹理很细腻。
李孟羲意识到,原料粉碎也是造纸的关键环节。
可用手工方式粉碎,无论拿铡刀铡,还是拿斧头砍,无论怎么费力气,原材料依然很粗糙,依然是指节长短的麻段,跟粉末状的碎草末,根本没有可比性。
李孟羲便想,粉碎机该如何制造?汉末可以有水排风箱,同样可以有水力粉碎机,如果水力粉碎机不好用,其他粉碎方法,磨,石磨,用石磨把原料磨碎,一样可以提高纸张的质量。
李孟羲将构想草草记下,一个是造纸所用的粉碎原料的粉碎机】,一个是退一步的替代品,石磨】。
李孟羲问关羽,“关将军,如麻线麦秸等,石磨能否将其磨碎?”
正拿筐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