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选了三丈间距。
再考虑到,绳索其实是定位的阻拦索,不能太高,太高,高过头顶,人摸黑过去,不知绳子在哪。
也不能太低,太低贴地,说不定一脚迈过去了,也不知绳子在哪,说不定绳子太低,会被绊倒,人一倒,把绳索也拽倒,就毁了一连串绳索。
李孟羲曾推算过绊马索最合适高度,绊马索最合适高度,应该以能恰好卡住战马小腿为主,此高度最容易使战马摔倒。
要是低一点,战马一跃而过,高一点,高到战马前胸,战马直接冲撞过来,把牵绊马索的士兵都给带飞了。
当时弄明白的问题,现在要做拦人的阻拦索,李孟羲知道最合适的高度该如何了。
与绊马索不同,绊马索要把马绊倒,一会儿要用的阻拦索,则反而要避免让人摔倒,因万一摔倒,就是一连串事故。
故,绳索应该是当胸高度,也就是,大致五尺半到六尺。
绳索绑好,系在枪杆上,然后应该是把枪往地上刺,给固定住。
于此时,李孟羲发现,枪虽能刺进泥土里,但是刺不很深,得需要锤子。
不用锤子,拿盾就可以,一面大盾,哐哐的拍,比锤子好用。
问题还有,枪的高度。
枪太长了,拿盾从顶拍,够不到。
如果是骑着马,高度好像够了。
另外,枪可以选短一点的枪。
李孟羲再下令,令尽取军中短枪。
命令下达,各方统力,短枪逐步汇聚过来。
战兵们帮着把绳索和长枪给绑起来。
因不知到底多少够长,李孟羲就令人,不停的绑,等到绳索和枪绑的卷起来有一大捆的时候,停下,再绑另一捆。
两枪之间,绳索三丈,一捆若五十一杆枪,则总有长度便为,一百五十丈。
一车大致可拉枪索四捆,凑够一车,交于关羽,关羽带着人,带着枪索走了。
——
重又至车阵处,关羽先是看了一眼依然火把通明的官军营寨。
官军营寨,到底是圆是方……关羽皱眉。
驱马上前,关羽绕官军营寨环绕起来,边绕圈,边留心观察,一圈绕完,果然,官军营寨方方正正,乃是方寨也。
军师之策,可于营寨四角由骑兵定位,以此定立四面合围车阵。
关羽再去找来骑兵数名,面授机宜。
众骑兵领命,先散向四角营寨,然后再约莫斜撤几十步,然后立住。
关羽再领着负责钉枪索的车队,先近定位骑兵处,接近之时,令骑兵把火把熄了,然后车队才过去。
士卒们摸着黑,把成捆的枪索从车上搬下来,然后从第一根开始,把枪竖地上,开始铆钉。
关羽亲自负责此事,关羽手拿大盾,由士卒扶着枪,关羽在马上,借战马高度,刚好能够到枪柄尾部,盾拎着哐哐往枪上砸,数下之后,关羽压低声音问,“好没?”
黑暗中,士卒轻晃了几下枪,甚是稳固,“妥了!”士卒压低声音回到。
就这样,每隔三丈左右,绳索拉开,钉下枪标,一根接一根,朝着远处另一个定位骑兵所在延伸过去。
在半途,一捆五十一杆枪索用完了,士卒从旁边车上又抬一捆,用绳子再连接,然后再一根接一根的拉开。
最终,枪索从最西一角,拉到最东一角处,枪索用了三捆多。
一捆长度为一百五十丈,三捆多就是五百多丈,长三里多。
若除去冗余,减去斜长,皇甫嵩营寨长近两里。
这第一道车阵标线拉完,就花了两刻多时间。
有了标线,关羽又令车阵次第向前摸去,人撞到绳索为止。
在张飞部骑兵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喝声中,在张飞部骑兵掩护之下,士卒们摸黑缓缓移动着车阵向标线靠拢。
而后,关羽再匆匆回营,营中,李孟羲又准备好了一车枪索,多达三千人的一队新兵民夫和黄巾混杂的队伍已拉好。
队伍中,人人嘴里咬木,双脚赤裸,手中抓绳,三千之众,在严厉的军法官的约束之下,安安静静,无人敢吵闹。
关羽领队伍再出,忙碌不休。
——
子时过时,关羽把枪索钉到了官军营寨东门处,长长的一串枪索,从一角一直连到另一角。
各新兵队,以整队为单位,一队六十人,新兵与民夫与黄巾杂半,不点火光,不出声息,由关羽副将及麾下百夫长领着人一队一队慢慢朝枪索所在摸去。
一队车队,为首一百夫长,百夫长手里牵着绳子,绳子后就是新兵队的持旗教官。
教官手里也拉着绳子,绳子牵引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许多木枪,板车尾后,又是许多人。
百夫长慢腾腾的走着,一脚深一脚浅的摸索着向前。
突然,胸口撞到了横拦的绳索,百夫长顿时一滞。
“到了。”百夫长压低声音,朝后边低声说了一句。
黑暗中,无人答话。
“解绳,车推过来。”
百夫长小声说着。
黑暗中,有车轮挪动的轱辘声响起。
在远处,涿州军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