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印刷术虽然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重要阶段,实际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谓雕版原来如此。”听到印刷术的起源,大秦时期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帝王的印独独称为“玺”,臣民称为“印”。
不过到汉代之后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为“玺”,汉代将军印称为“章”。
淳于越有心印刷儒家书籍来传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数比较少,这雕版印刷若是印书想必做石刻太难太费时,莫不是换了其他材质?”
这时有人随口道:“莫非是木板?听闻有人官印遗失之后用木头刻印章代替。”
嬴政:???
还有这事?
他静静地看向说话的人,哦,是谁呢,是李信。
“谁的官印遗失了?”
李信顿时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着头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隐瞒,还是真得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官印,只淡淡道:“去将作监补。”
李信大喜:“谢陛下!”
嬴政:“记得把补官印的费用一起交上来。”
李信:嘤!
【先秦时期的印章和石刻启示了印刷术,用纸张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后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种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
阴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图案,沾上红色印泥引出来同样是红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体;
阳文是指突出来的文字或者图案,印刷出来的效果通常是实体的字。
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时刻也是带着保密的作用。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写好之后用麻绳扎好,在打结处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后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类似后世蜡封的一种保密手段,通常用来传递公文和密信。
在纸上出现以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就是在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使用黏性胶泥,所以启发了毕昇的泥活字。
.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时没少刻。”刘彻想起了史书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禅,刻石;出巡,见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盗贼了,刻石;寻仙求长生,刻石……
相传始皇帝留下来的刻石有六处之多,刘彻没见过,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来,刘彻是见过的。
《琅琊石刻》拥有最长的石刻文,记录了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功绩,
并且成为了历代文人喜欢瞻仰的地方。
刘彻也有封禅泰山的雄心壮志,
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称为“千古一帝”,刘彻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个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壮观的!
刚想到这里,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启发。
“陛下,手抄书容易出错误,不如在太学门口树立书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启发了印刷术,顿时来了灵感。
假如在太学门口立下石刻,太学学子岂不是都可以近距离学习和拓印圣贤书籍?
蔡邕越想越觉得能行,看到刘彻颔首,一副很有兴趣示意自己继续往下说的态度,顿时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绍:“比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等圣贤经典,可以让天下学子去抄写真正的圣贤书。”
“好!”刘彻很爽快就答应了。
始皇帝没有刻圣贤书吧?
他的太学就有!
“不拘于儒家书籍,其他各个学派都可以。”刘彻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过的农学和其他知识,都可以。”
个人记录难免记错,立个石刻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去学习。
就算有印刷术有书籍也不影响什么,大汉才刚刚造出纸张,无论是造纸还是印刷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注定价格会很昂贵,不是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纸张和书本的。
【华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时期印刷的《金刚经》,全称为《金刚波若菠萝蜜经》。
这本木板印刷的经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为气候干燥历经几千年依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天幕放出《金刚经》的长卷照片,隔着玻璃展示柜的照片,拍得并不清晰。
看似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