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是巨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李风云抛下的这个“诱饵”太丰厚,不怕圣主和中枢不上“钩”,但问题是,凡事都有利弊,有好处就有坏处,此计的弊端也是清晰可见。
最大的弊端就是,中土背信弃义,向依旧臣服自己的奚、霫和契丹三族痛下杀手,这等于把他们直接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推向了突厥人和高句丽人,一旦此计失败,反叛大军败亡了,结果必然是长城外的所有外虏联合起来,一致对抗中土,如此则南北战争的范围就扩大了,中土不但要与大漠北虏正面对阵,在侧翼还要与远东诸虏浴血厮杀,后果非常严重。
奚、霫和契丹三族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强敌环伺,生存很艰难,不得不采取“骑墙”策略,脚踩多条船,到处认大哥,有钱就是主子,没钱也是兄弟,干的就是过河拆桥、背后捅刀子的无耻之事,彻头彻尾的卑鄙小人,中土早就想把他们做掉了,奈何周边环境太复杂,室韦人需要他们做为“缓冲”以免与中土发生直接冲突,高句丽需要这三个“小弟”正面牵制中土以帮助它称霸远东,突厥人同样需要他们做为“跳板”来牟取远东之利,而这三族则借力打力,顺势利用各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夹缝中游走渔利,竟然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当然也有“碰壁”的时候,圣主登基之初,契丹人就配合高句丽人威胁辽东,圣主派韦云起去解决,而韦云起向突厥人借兵,行假道伐虢之计,把契丹人杀了个落花流水。
这两年中土远征高句丽,战场就在这三族的家门口,环境更为恶劣。虽然这三族担心中土乘机把他们都灭了,一个个心惊胆颤,度日如年,但突厥人、室韦人和高句丽人更害怕,更担心中土灭了他们,一旦这三族灰飞烟灭,突厥人的侧翼就完全暴露了,而室韦人则直接面对强大的中土,至于高句丽就只能等死了,所以这三股势力不惜代价也要确保这三族的生存,尤其突厥人和室韦人,情急之下极有可能亲自操刀上阵,这等于是外虏的大联合,而这种联合必然影响到中外大势的走向,第三次东征在他们的阻挠下十有八九再次功亏一篑,那麻烦就大了。
面对利益和弊端,圣主和中枢如何选择?
此计在他们而言就是驱虎吞狼,就是祸水东引。他们早就想“做”掉奚、霫、契丹三族了,奈何官方要讲信义,不好亲自出面,现在正好借刀杀人,接下来只要耐心等待就能渔翁得利,就能不劳而获,所以此计一旦成功,利益太大,陷入困境中的圣主和中枢根本拒绝不了这个诱惑,最终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答应李风云的要求,暗中给李风云提供粮草武器,让李风云迅速壮大起来,与外虏在弱洛水两岸浴血厮杀。
李风云坚持的时间越长,外虏的损失就越大,塞外形势就越混乱,而圣主和中枢则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发动第三次东征,摧毁高句丽。等到大局已定,中土已经在南北对峙中重新取得优势,圣主和中枢就可以减少对李风云的支持,让李风云与外虏打个两败俱伤,然后中土大军呼啸而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横扫奚、霫、契丹三族,独霸远东之利,对突厥人形成夹击之势,并开疆拓土,建下盖世武功。
当然,这是圣主和中枢的理想目标,实际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可能会演变成养虎为患,自食恶果。
李风云不是“高大上”的圣人,也不是“舍身成仁”的中土英雄,他是叛贼,他的首要目标是生存,是壮大,所以他北上边疆,到了边疆后看到形势不妙,他又拿出了个破局之策,要东进出塞,但他的首要目标不会变,他不会为了中土利益而牺牲自己,他必然要利用此计来生存发展,一旦他成功了,他征服了奚、霫、契丹三族,称霸于弱洛水两岸,他也就有了与圣主讨价还价的本钱,而他一旦有了“本钱”,欲望无限制膨胀,未来圣主和中枢是否还能解决这个隐患?
裴宣机仔细分析和推演,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最终还是不敢擅自拿主意。兹事重大,后果难以预料,他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某不能给你答复。”裴宣机断然说道,“你若想达到目标,唯有说服某家大人。”
李风云沉吟少许,问道,“从你个人立场来说,你是否认可某的计策?”
裴宣机迟疑了片刻,微微点头,赞叹道,“这已经不是谋略,而是胆识了。你的胆子太大,胆大包天,根本无所谓生死。当然,你是死而复生之人,已经死过一次,也不在乎死活,只是,你不在乎死活,并不代表你的手下也不在乎死活。如此九死一生之计,你有多大的把握说服他们?要知道你们一旦出塞,即便得到了圣主和中枢的支持,得到了边陲镇戍军的支持,那也是暗中的,是有限度的,在官面上他们还不会与外虏撕破脸,甚至某些时候还要虚张声势配合一下外虏,所以你们实际上孤立无援,只能靠自己。而在那种险恶局面下,你有多大的把握生存下来?又有多大的把握坚持到第三次东征的结束?”
李风云对裴宣机的告诫不以为然,“某有信心生存下来,也有信心发展壮大,至于如何说服某的手下,却需要你的帮助。”
裴宣机谨慎地看了李风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