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书等特点取代了小篆成为了汉室的主流字体,但现如今,汉承秦制,篆书依旧是官方文字。
看篆书是一种享受,其体势修长,多有对称之感,看着就让人觉得极其舒适,原本应是如此,但是书写载体的变换也使得字体发生了偏转。
由竹简转纸,其变化可并不简单。
要在完成一份答卷的短暂时间内将书写习惯调整过来并非易事,夏安然看了几份之后,真心诚意得说“日后再有试,定要寻人先行誊抄。”
正在审卷的三人等到问清了何为誊抄之后,均露出了赞同的微笑,但这次也只能作罢,倒不是找不到誊写之人,而是经历了此次考试之后,夏安然存着的纸张数量大规模削减,看着已经只剩下一层底的仓库,小皇子特别后悔当时收集稻草时候没有同漆果一样面向国外群众收集了。
不过他随即已经下令收集芦苇了。
秋冬季的芦苇全数枯萎,待到春日其又是自水底萌发,水面上的芦苇枯叶全然无用,芦苇也是现代一大制纸原材料。
几人在聊天片刻后又俯身继续阅卷,忽而,郅都猛一拍案,将其余几人都惊了一下,便见郅都一脸酣畅之态,看向众人的目光明显带着竭力克制后的兴奋,“殿下,臣失礼了,只是,臣竟见着了将法题全数答对之人。”
法这一道题是郅都所出,但其实当中还有夏安然同母兄弟贡献的功劳。
夏安然的这位兄长在未来就藩之后沉迷于用汉法来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自然是熟读汉朝的各项律令,虽然现在这位小皇子还没有就藩,但夏安然相信这一定是他兄长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在临走前便找他兄长探听了些相关的咨询,生怕自己一不当心犯了不该犯的错。
然后小皇子便被他兄长教育了一番,被说得一愣一愣的。
那身为学渣的心情便被他转嫁到了这一道案例分析题上,便是郅都看到这道题都要皱眉思索半天,这道题其实就是让考生辨别题干中哪些人有违法之举,又该依据何条例如何判罚。
考生需要从种种套路中钻出,才可将其分析透。
而最为坑爹的事,这一段案例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无罪的。
可想而知出题人的大恶意,也能够想象在看到正确答案之时郅都的惊喜。
几人立刻围了过来,挪开了封住名字的试卷,纷纷惊疑出声“韩婴?”
他怎么会在这儿?
众人心头同时生出这个疑问。
韩婴是谁呢?
他是一个能够在未来和董仲舒正面杠,并且不落下风的人。
此人是韩王信的孙子,韩嫣的伯伯,他和韩颓当在文帝时一同归汉,被封襄城侯。
而其后,年龄是兄弟但辈分却是叔侄的二人分别往一文一武方向发展,韩婴于此道确有天赋,他在文帝朝被封为了博士,执掌文史典籍,此后更是编写了《韩诗外传》大量引用西汉初年各家著作,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来阐发思想,严格来说类似于寓言故事。
也就是说,这位韩婴的爱好和写小说有那么点关系。
当然他本身也是一个儒学大家,但他所尊崇的儒道是较为正统的儒道,吸纳了儒家两派的想法并且予以改造和创新,和董仲舒那一种为了讨好汉武帝而进行曲解加入阴阳道思想的儒道并不相同。
他在后来和董仲舒辩论过,史书记载董仲舒没能难道他,结局应当是平手,所以这一位也是一个究极大嘴炮。
身为博士的韩婴为什么会在中山国?还会跑来参加他们这次招聘考试?最重要的是,他答的还是有关法学的题目,其目的性很明显便是想要应征如今中山国尚且空缺的司法机构执掌人,即御史大夫一职。
这一点实在让人费解,夏安然更有一种他是想钓娃娃鱼,却钓出条鲨鱼的麻爪感。
要命了……
他面无表情得想,如果他真的把这一位应该还在中央任职,而且还有爵位的大爷拉过来做他中山国的副相,他老爹真的不会有什么反应吗?
窦婴和韩婴二人都在长安城的儒学圈子里混,自然对他有些了解。见夏安然露出犹疑之色,便拍胸脯表示韩婴的确是个人才,中山王不必担心,如果他诚心来应征,殿下留下也无妨。
真的没关系吗?这可是挖亲爹的墙角啊!夏安然瞪大的眼睛。
三位长者俱是微笑以待,表示真的没关系。
大汉朝的人才太少,职务却多,起起复复也很寻常,也较为随意。皇帝挖诸侯王的墙角,诸侯王也有来挖皇帝墙角的时候,总之大家都是亲戚,挖挖更健康。
一句话,彪悍的大汉朝,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夏安然擦了一把汗,默默得在竹简下记下了这一位的名字。
但就在落笔完之后的一瞬,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韩婴是韩王信的孙子,那换句话说,岂不就是韩嫣的叔叔?
再一想他离宫之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为胶东王选伴读活动时惊鸿一瞥看到的小嫩包子,忽然对这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