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和郭德于迁二人已经很熟悉了,也不跟他们废话,直接了当地跟他们讲了自己为他们准备的职业规划。
郭德一听就傻了,瞪圆了一双小眼睛就嚷道:“你说书呢吧?”
林越给他安排的第一步职业规划,就是说评书,而且是在网上说!
大唐的说书艺术流传已久,不过向来不被主流艺术圈所认可。
在古代,评书艺人往往被归类于下九流之中,社会地位极低。
为了讨生活,评书艺人们往往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吸引观众,说的故事也往往是千奇百怪,其中有很多的是毫无逻辑性可言的。
这也没办法,说书人往往是在酒楼茶馆乃至大街上表演,观众的流动性大,如果不这么干根本留不住观众。
在古代由于识字率低,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即使是错漏百出的故事照样听得津津有味,而到了近现代,评书里这些不靠谱的段子就屡屡遭人攻讦,在南都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你说书呢吧?”是形容对方说话不靠谱,或故意夸大其词。
由此可以看出评书艺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低了,就差和骗子并列了。
在大唐,即使是一些大师级别的说书艺人,也顶多是在某某晚会上露个脸,或者干脆就是下乡慰演出啥的,艰难讨生活。
郭德倒也专门学过评书,这点林越也知道,他从小就对喜剧艺术感兴趣,各门各派都学过一些,大多是传统艺术。
只不过大唐的主流喜剧艺术是电视剧电影,甚至西大陆的脱口秀都比大唐传统艺术有市场,郭德学的那些技艺压根儿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因此郭德这些年没少让人消遣,现在一听林越让他说书,还是在网上说,顿时觉得林越就是在消遣他。
林越很认真地跟他解释自己的想法,其实评书艺术没落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故事太夸张,有漏洞,而是因为那些段子太老了,不接地气。
说到底,评书也好,脱口秀也好,都是语言的艺术。段子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而那些流传已久的古代传说,本身就有很高的市场接受度,如果能够进行重新开发,让它们变得接地气,那一定能受人追捧。
林越相信郭德是有这个水平的,他这个人本身学得就很杂,艺术功底很深。加上年轻,爱追求新鲜事物,对于如今的时尚话题都很了解,所以肯定有能力把那些老段子改造出来,再说,不还有林越帮着他嘛。
听了林越的解释郭德觉得心痒痒的,他挠挠头:“要不我试试?”
于迁多了解这货啊,笑骂道:“你丫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对于于迁,林越自然也有他的规划,和郭德的风骚风格不一样,于迁是个典型的闷骚汉子,两人在一起主持节目特别有喜剧效果。
此外,林越还想把来自地球的相声也拿出来。
大唐是没有相声这门艺术的,但是林越有自信能让郭德和于迁把这门艺术重现出来。因为相声和其他的一些大唐已有的传统艺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主要还是在于段子,郭德和于迁都是饱受传统艺术熏陶的人,再有林越为他们提供一些好的段子,在大唐重现出相声艺术并非不可能。
林越之所以煞费苦心地搞出评书和相声,一来是因为这两门艺术特别适合网络播映,理由和综艺节目一样,节奏快,形式自由,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图个乐子,这对于网民有莫大的吸引力。
林越下一步的计划中,网络这块儿占了很大分量,搞评书和相声能很好地为他的计划添砖加瓦。
二来嘛,搞这个来钱快啊,林越清晰地记得,地球上的某个相声社是怎样的吸金怪物。等郭德和于迁在网上打响了名气,出去做演出做一场赚一场。
而且时机成熟的时候咱也可以搞一个相声社什么的,形成一个产业,娱乐圈名气就是一切,只要培养出一批人出来,有了名气再搞电影电视剧,干什么都能赚钱。
林越现在摊子铺得太大了,到处要用钱,不得不努力去想出快速挣钱的招儿。
郭德和于迁首先还是要顾着《整蛊之王》剧组的工作的,不过正常拍一期节目也就一两天的事儿,他俩还是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的。
林越和郭德商量了一下,第一部评书作品准备选择《济公传》,大唐也有佛教,不过并不盛行,因为整个大唐都是道教的天下。
但是这并不影响《济公传》这个故事的精彩性,济公的传说在大唐流传已久,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论传播度甚至要超过地球,所以这个故事是很有市场的。
其实道教有更多的流传更广的故事,但是林越却偏偏找了个佛教的故事,倒不是他故意而为之,而是他内心深处其实有深深的草根情结。
道家的故事太正了,因为道家长期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神仙的形象被他们描述的太正面化了,显得一点人味儿都没有。
林越做《整蛊之王》,里面的创意都很生活化,就像是在你身边发生的,某个朋友的整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