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军”以戚继光老将军的兵法练兵,小规模的步兵近战,乃是其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初就是凭借着这一手绝活,将肆虐东南沿海的倭寇杀了个片甲不留,这才闯出了自己的名号。
因此面对人数在自己几倍以上的白莲教徒,“明武军”将士没有丝毫慌乱,拿出在狭窄空间里应对敌人围攻的套路来,三五个人、十来个人,自然而然地组成短小精悍的小阵型,互相照应着同涌上来的对手们交锋作战,并同时将姬庆文、李岩、李元胤、柳如是等人护在核心,不让敌军接近半步。
而这些或大或小、灵活机动的小阵型,便是传说当中的“鸳鸯阵”。
“群玉院”虽说也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妓院。
而这所谓的“规模大”,不过是能多容纳几个富豪骚客寻花问柳而已,却远不够大军往来厮杀的。
因此白莲教徒人数虽多,也确实是从四面八方围杀过来,可他们人数虽然十倍、百倍于姬庆文,却没办法在狭窄的中厅里将兵力施展开来,因此并没有将人数优势真正转化为胜势。
而这些白莲教徒们毕竟原本都是些城市平民,虽然受到邪教教义的蛊惑,又有许道清的催促督战,但经过了小半个时辰的浴血厮杀,终于知道了面前的官军的厉害,锐气大减,渐渐放慢了攻击的势头。
而姬庆文这边,目前虽仅以少部分兵力就占了上风,可对手兵力在客观上就是比自己多,因此也不敢掉以轻心,乘着对手的攻势渐渐转弱的机会,有组织地向“群玉院”门口退去,想要寻找机会突围而去。
正在这样略显焦灼的时候,情形忽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原来负责指挥南京城守卫的“三巨头”——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南京守备提督勋贵刘孔昭——率领六千南京守军,终于赶了过来。
原来这这几人未必精于用兵,却也多少知道一些战场上的常识,并没有全军撤走,而是留下了几个耳目在这里探听消息。
当他们听到白莲教主徐鸿儒重新领军折回的时候,无不欣喜若狂,心想:这个徐鸿儒七十岁的人了,这么多年的岁数都活到了狗身上了,好不容易逃了出去,却又回来送死——总不见得是活够了,想早点上西天?
可他们听说徐鸿儒并不是单枪匹马回来的,而是纠集了一万多白莲教徒的时候,却又顿时
惊呆住了。
要知道,南京城是大明龙兴之地,朱元璋就是以此处为根本坐上大明朝龙椅的,南京也被称为应天府,同京师的顺天府遥相呼应,是大明朝在南方的统治核心。也正因为此南京虽然关防得没有北京那样严密,却也不太可能出现上万乱民入侵的情况,即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南京城门官也应该立即上报敌情,而不应该是这样一幅沉默的样子。
故而这三位南京城里数得上号的大人,听到这样的消息都是将信将疑,十分怀疑是前头的探子谎报军情,便又派了几个人过去,一定要将情况彻底查明。
后来过去的那几个探子要机灵一些,探听出来的情报也要详细一些,回报说:这些白莲教的乱民口中所说的都是南京本地口音,因此推测这些人乃是白莲教在南京城里发展起来的信徒,本来就在城墙里面,当然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并不用通过南京城墙。而且他们数量众多,对南京的地形、街道、房屋都十分熟悉,在城里作乱自然也就更加难以收拾。
听到这样的消息,三位大人无不紧张起来,又想到对手人多势众,仅凭刚才聚拢过来的两千多人——即便再加上沈良佐从京师带来的人马——是不足以平息如此严重的白莲教叛乱的。
因此这三个大人商量了一下,应该让三人中的一个领军先走一步去救援围困之中的姬庆文,另外两人在原地集合其余队伍,随后过来支援接应。
这法子固然不错,可这三人都想在原地等候援军,没人愿意带领少数人马,去同上万白莲教匪作战——更何况作战的目的是要解救姬庆文这个不讨人喜欢的苏州织造提督了。
就这样一顿扯皮之后,直到姬庆文所部顶住了徐鸿儒的三次进攻,这三位大人才凑满了六千人,连同沈良佐所部两千人,一共八千人分成两路,一齐杀到了“群玉院”外边。
“群玉院”所在的秦淮河、夫子庙旁边,原是南京城最为繁华的所在,往来之人络绎不绝,从没见过见过这样的场面,居然忘了现在这里是朝廷围剿邪教作乱的现场,虽然让开大路让众军同行,却将道路两侧的酒楼、饭馆做了个满满当当,纷纷从阳台、窗户里探出头来向外边观看。
只见朝廷八千多人一拥而上,不讲战术、不讲指挥,觉得仅凭朝廷官军的名声,便能将对面这群白莲教的乌合之众吓得作鸟兽散。
可白莲教徒虽然只是些城市平民,初次同那么多朝廷官军对阵不免有些紧张,却丝毫没有被唬住,依旧捏着手中粗陋的工具作为兵器,站在原地等候着即将过来的厮杀。
眼看两方人马就要杀成一片,却见白莲教阵营之中突然跃出一名红衣女子,直接杀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