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黄立极对于崇祯的主张还存在着不少疑虑,但是对起另外两个选择,他此刻倒是希望皇帝的计划能够顺利达成了。品書網 既然崇祯打算将这个为难的任务交给田弘遇去办,不想把自己陷入进去的黄立极,只是稍稍向皇帝了解了下谈判内容的确定部分,便住了口。 在黄立极离去之后,朱由检便下令返回乾清宫书房去了。然而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猛地想起了一事,于是停下脚步,遣散了边的几位太监、侍从,这才转头对着王承恩说道:“刚刚田指挥使说的,周国丈污蔑他的那些话语,是真的吗?” 王承恩只是思考了极短的时间,便老实的向皇帝报告道:“礼妃殿下先诞下皇子,而皇后殿下只是生了一位公主,宫外一些趋炎附势之辈不免看好大皇子的外家。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周国丈那里,他一时冲动之下,未免有些口不择言,这个事的确是有的。但是要说周国丈完全是平白污蔑,臣也是不太认同的,毕竟田指挥使也还是有瓜田李下之嫌,没有田指挥使的大肆庆祝,也不可能产生这么多风言风语。” 朱由检横了一眼王承恩,口不由批评道:“你这话说的,可真是各打五十大板啊,弄的朕也不知要如何处置这件事了。” 皇帝在小声抱怨的时候,王承恩低着头看着地面的汉白玉地面,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 他的这种举动,倒是在向皇帝证明,他并无意在周、田两家之间站队。看到他这个模样,朱由检倒也不好再去为难他了,而且他也的确不希望王承恩在两家之间站队。 具有一个后世灵魂的朱由检,对于女儿、儿子并没有太大的偏向,他现在也没考虑过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因此对于田弘遇的诉苦,原本并不是很放在心。 不过现在看到身边的人一副如临大敌的神情,朱由检方才发觉,他所认为的小问题,在这个时代的人眼,却是一件不能有所含糊的大事件。 这样一来,原本想要派一名宫内太监去斥责周奎,让他收敛一下自己行径的朱由检,现在反而不敢这么轻率从事了。 毕竟在某些聪明人眼,他派人斥责皇后的父亲,也许会被看作,这是想要扶植田氏,以册立田妃子为太子的政治信号。这些聪明人也许做事不太行,但是捅娄子的本事却一向不低。 朱由检并不想给这些人机会,让他们通过打击周奎,从而动摇皇后的地位,最终在自己的后宫内闹出一场政治风波来。他也同样不想给另外一些失意者机会,让他们举着维护皇后地位的旗帜,在朝掀起另一场党争。 思考再三之后,朱由检才开口对着王承恩吩咐道:“把今天主敬殿发生的事,以你的名义私下透露给皇后,她自家的事,还是交她自己去解决。” 王承恩眼神出现了一刻的飘忽,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恭顺的回道:“是的,陛下。” 朱由检起身走到了殿门口,对着外面被阳光照射的有些发白的地面,默默站了许久。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才仿佛想起了什么问道:“南京科考一案有没有什么新消息?起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了吗…” 在朱由检突如其来的记挂起震孟时,苏州宅“药圃”内依水而建的一处小轩“青瑶屿”,三名穿着儒服的男子正围坐在一张方桌边,品茶谈话。 这三名男子分别是,震孟、姚希孟两舅甥和周皇后的老师陈仁锡。姚希孟一边小心啜饮着手茶盏滚烫的茶水,一边则竖着耳朵听着,陈仁锡劝说震孟接受朝廷任命的话语。 和震孟一起长大的他,虽然名分是舅舅和外甥,但是感情却情同手足,震孟待他这个外甥,倒是对待自己的弟弟更亲近了几分。 是以当震孟触怒了皇帝被赶出京城之后,姚希孟一直在谋求着震孟的起复一事。在他看来,丢官本到也没什么,但是被皇帝斥责为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这实在是伤了舅舅的脸面了。 因此,他悄悄的拜托了陈仁锡,走到了宫内皇后的门下,终于给震孟的起复打通了关节。姚希孟心里倒是明白的很,想要让皇帝认错,那是不可能的。不过能够让皇帝同意舅舅的起复,那也算是洗去了舅舅头的不少污名。 黄立极选他前来传达起复舅舅的诏令,又要求他和舅舅协助周延儒做好南京科考案的善后事宜,虽然他知道这是一个政治交换,但姚希孟还是咬着牙答应了下来。起复社这些才子的前途,他更看重洗清舅舅的污名。 然而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一路不敢停歇的赶到了苏州,将复起的诏令交给舅舅时,震孟居然拒绝接受。理由是,他不能不明不白的被革职之后,又不明不白的被起复。 看着舅舅天真而固执的一定要向皇帝讨个说法,才肯接受诏书的意思,姚希孟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软磨硬泡也不能让舅舅接受诏书,他不得已之下,只能去请了陈仁锡来做这个说客。 虽然陈仁锡自己已经不想再返回仕途,一心想要待在家乡做一个富贵闲人,欣赏着苏州故里的市井红尘,享受着江南女子的软语温香。 不过他心里还是明白的,想要维系自家的富贵生活,这官场不能没有朋友。虽说他机缘巧合之下,和当朝皇后结了一个善缘,但是他也知道,这个关系不能多用,而且也只能维持到自己去世之前。 他那几个儿子都不是什么读书的种子,在他去世之后能够庇护自家的,最好的选择自然还是苏州名门震孟一系了,因此他才厚着脸皮去向皇后求了一个情分。 陈仁锡花了这么大代价得来的起复命令,自然不能让震孟这么打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