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飘然进来一人,书生打扮,年纪不出二十。
刘瑁见其仪表不俗,遂躬身施礼,请教姓名。
那人言道:“某巴西阆中人,姓黄,名权,字公衡。拜见将军。”
黄权这个人,刘瑁还是知道的。
在益州之地,也算是个有识之士。
据史书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张松建议,迎接刘备入蜀,使其讨伐张鲁。
黄权曾劝谏道:“左将军刘备,素有骁勇之名,今请其来蜀,若用部下之礼待之,则不能满足其愿;若以宾客之礼待之,则一国不能容二君。如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便有累卵之危。今尽可紧守边郡,以待局安可也。”
刘璋不听,遂派法正去迎刘备,而将黄权外放为广汉长。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始进攻益州,派将佐分路攻下郡县,各郡县皆望风归顺,而黄权闭城坚守,待刘璋投降,方才去见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刘瑁以此知其乃有识之士也。
刘瑁遂拱手道:“久闻阁下大名,今幸得一见,足慰平生。昨夜之事,还要感谢先生。”
黄权道:“将军不必客气,权非偶尔相遇,实乃有心相助。”
“呃,此话怎讲?”刘瑁不解。
黄权道:“近闻将军,问罪荆州,脱困城都,召集兵马,征伐汉中,散粮施粥,赈济百姓,实欲伸大义于天下也。权甚敬服,特来相投。无有进见之礼,故而不避刀兵,半路提醒甘将军耳。”
刘瑁听他主动来投,十分高兴,问起眼前战事,那黄权道:“余闻杜濩、朴胡两位首领已然投靠将军麾下,不知可有此事乎?”
刘瑁道:“然也,杜濩、朴胡二位首领俱各在营中。”
“那杜濩、朴胡皆为賨人首领,西川张公则(张卫,字公则)帐下袁约,亦为賨人首领,三人相互依赖,极为信任。今杜濩、朴胡已降,何不令二人修书,差人密入西川,暗见袁约,说其来降?”黄权进言道。
刘瑁听了大喜,遂道:“若非公衡此言,我几乎忘却。既如此,便请杜濩、朴胡二位首领前来商议。”
刘瑁派人去乞,不一时,杜濩、朴胡前来,刘瑁俱告以事。
杜濩、朴胡言道:“公子,我二人岂非不知可以说袁约来降?然,西川张卫、杨任吃了败仗,定知我军厉害,必然坚守城门,不会随便出战。若其不出,四门不开,纵然我等修书,送书人如何进得城去?”
刘瑁不禁挠头,杜濩、朴胡二人之言,的确有理。
刘瑁遂请荀攸、程畿等人计议。
程畿言道:“杨任谨慎,张卫吃了败仗,二人定然不会随意出城迎战。公子令我等开仓放粮,施粥以聚四方流民,虽则可以扩充兵源,然则粮食消耗甚巨,不消一月,军粮殆尽,必然进退维谷。那杨任深有谋略,岂会不知?定然据守坚城,于我打消耗之战也。”
刘瑁道:“季然之言有理。正因如此,我等才要主动出击,早晚将西川拿下,夺取粮草,方保无虞。”
庞羲道:“公子,张卫、杨任知我厉害,不敢出战,是其明知出战不会讨得便宜也。若是让对方疑有可乘之机,彼定然会出击攻我。”
刘瑁遂细问:“汝有何计?”
庞羲默然,良久,摇头苦笑道:“尚无完全之计。”
荀攸道:“公子,我已有了。”
刘瑁喜道:“公达快请说。”
荀攸遂道:“来日可差一军前往西川城下搦战,彼军必然不出,便令我军于城下开阔处安下营寨,令士卒叫骂累了,只管饮酒取乐,羞辱彼军,令其以为我军疲累懈怠。彼军必然趁机偷袭。我军送书之人便可趁两军混战,混入彼军。若我军回军掩杀,彼必退入城中,如此,送书人岂非可以就此而进城耶?”
荀攸此计一出,令刘瑁立即想到,哪里见过类似之计?
忽便想起,那曹孟德欲得庞德之时,便是如此故意弃了营寨于庞德,至晚放回军杀来,将庞德赶回城中。
结纳杨松之人便趁机混入城中。
只是刘瑁记得,那计策乃是曹操谋士贾诩所出,并非荀攸。
不想类似情形,智谋之士多能想到一起。
刘瑁拍案叫绝,补充道:“若彼军白日出兵袭我,可弃了营寨,至晚方回军掩杀,如此趁夜令送书人混入败军之中,可保万全。”
荀攸亦拱手道:“公子所言极为周全。”
刘瑁知甘宁急躁威猛,彼军必然知晓,故而令其出战,施行此计,对方当更容易上当。
翌日。
甘宁以计行事,带领五千军马,于城下搦战一日,张卫、杨任皆于城头查看,避之不出。
一日过去,第二日,甘宁依然出营骂战。
西川之军,依然不出。
甘宁遂将城东大营移至西川城南一里处。
甘宁肆无忌惮,一边安营扎寨,一边差人在城下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