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26章 一代权相(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一代权相(七)(1 / 2)

庄襄王死后秦国的权力架构迅速进行了调整,少年嬴政登基,他还不能成熟地处理军国大事,母亲赵姬从王后变成太后,接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太后虽然对国务有最后决定权,但是在由清一色男性主导的权力场中,太后作为女人不便事事出面,因此相国吕不韦拥有了比庄襄王在世时更大的权力。一切都变化得很快,吕不韦虽然想象力超群,但也没料到他在权力巅峰能够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他要展露自己的政治抱负现在有了无比宽广的舞台。

吕不韦施政首先想到的是人才。他很羡慕各国的四大公子,每位公子门下的宾客都数以千计。养客可以收罗人才,可以培植势力,可以传播名声,一本万利。吕不韦拥有十万户食禄,钱多得花不完,门下家僮过万,日子过得无比阔气排场,招贤纳士再养一批人完全不是问题。他既有权又有钱,很快就招来了几千宾客,与四大公子相比不遑多让。宾客里面确有一些非凡之才,如天才少年甘罗,他是秦武王时期丞相甘茂的孙子。甘茂非常聪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与精明的秦惠文王、富有洞察力的秦武王和喜欢背后说人坏话的张仪都相处得很好,当官连升10级,成为火箭式干部。甘茂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做一件事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预见,同时洞察困难对人性的影响,知道遇到的困难越大,人的信心和决心就越容易动摇,因此事前做足准备功夫。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攻克了韩国军事重镇宜阳,使秦国从此掌握了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在攻打城墙坚固防守严密的宜阳之前,甘茂就主动向秦武王打预防针,与秦武王订定君子协定:即使城池久攻不下也不能怪罪于他,只能支持他,迫使秦武王排除朝廷各种议论干扰,动员全国之力支持甘茂,最终夺取了宜阳。

甘罗不知道在遗传基因上得到祖父多少真传,反正天生就是神童,读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一个小童头脑里装的知识比读了几十年书的大学者还要多,别人懂得的他都晓得,别人不懂的他也知道,而且既有智商也有情商,处理人情世故十分娴熟,老气横秋像个成人。甘罗年仅12岁就为吕不韦出使赵国,以一张嘴说服赵王献出5座城池,换取秦国对燕国绝交,使赵国无后顾之忧攻打燕国,夺取了30座城池,使秦、赵两国共同得益。可惜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天妒奇才,甘罗完成他的外交使命后不久就死掉了,未能像他的祖父那样成长为政治巨星,他只是像一颗流星,光芒耀眼却稍纵即逝。

不过,吕不韦门客中最杰出的是楚国人李斯,他后来成为秦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丞相。当然这时李斯还是普通一个门客,他的崭露头角要在嬴政亲政之后。

富有想象力的吕不韦最别出心裁的一项举措是编书。他觉得秦国样样都好,就是在文化上差了一点。秦国没有出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大师,这些文化名人全都是东方六国的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很多,多姿多彩,非常热闹。在这方面齐国独占鳌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喜欢附庸风雅,他特意在齐都临淄划出一块地,修建高大宽敞的府邸,弄成“文化一条街”,请来了一大批文化人,管吃管住,不用他们费心治国理政,只让他们安心研究学问,允许他们空发议论。这些文化人常常聚集在齐国一个城门——稷门之下,在那里讲学传道。城门边南来北往的人多,是热闹的公众场所,“稷下讲学”也因此名扬天下,为各国文化人所称道,有点像现代的伦敦海德公园,是一个各种思想学说荟萃、头脑风暴激荡的地方。

重视文化的齐宣王,本身是个文艺迷,而且爱热闹,讲氛围,他听音乐就很有排场,组织了个300人的乐队为他吹竽,每逢乐队演奏,几百名乐师一齐运气吹竽,宫殿里声浪排山倒海,齐宣王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齐宣王只顾热闹,却不能体察入微,对每个乐师的水平不甚了了,给人蒙了也不知道。直到他死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接位,湣王不爱合奏,愿听独奏,混在庞大乐队里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才混不去,只好丢掉饭碗,溜之大吉。“滥竽充数”成语即由此而来。

吕不韦也想效法齐国君主,他希望秦国不但是一个军事强国,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强国。他门下庞大的宾客群体中有不少是文人学者,吕不韦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分工合作,自己充当“主编”,集体创作编写一本大书,这就是著名的《吕氏春秋》。这本书包罗万象,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的万事万物无所不包,篇幅多达20多万字,就当时的创作条件来说绝对是史上罕见的大部头著作。那时的人写书太麻烦,几千字的文章需要几百片竹简才能写下来,字数太多会累死人。春秋末期的老子《道德经》约5000字,孔子的《论语》也就万把字,战国晚期的《荀子》和《韩非子》,大约10万字上下,《吕氏春秋》的篇幅远超了前人。

吕不韦对这本著作非常得意,他在书的序言里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通过文人“采访”他文信侯,颇为自豪地宣称这本书囊括一切,无论是国家的治乱兴亡,还是人们的生死吉凶,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人间百态,全都谈到了。吕不韦还将这大部头的东西刻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