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23章 一代权相(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一代权相(四)(1 / 2)

运势就如季节变换,由秋入冬天气只会越来越冷,自从到了秦国后运势如旭日冉冉上升的范雎,忽然在政坛上感到了阵阵寒意。他发现一向意气风发、老当益壮的昭襄王突然显得苍老了,总是很开朗的他现在变得经常愁眉深锁。有一次上朝的时候,昭襄王竟然当着大臣的面,发出了长长的叹息。范雎一看不对,立即跪下禀奏:“大王,臣听说君主有忧虑是臣下的耻辱,而君主受辱臣下就得死。现在大王感到忧虑,臣应当请罪。”范雎在昭襄王身边那么受宠,是因为他善解人意,总是见机在先,反应很快,而且敢于担当,必要时为王上承揽过失。

昭襄王以帝王之尊,轻易不在大臣面前流露情感,这次一反常态显出闷闷不乐,是因为他已经判断,经过邯郸一战,秦国一向顺风顺水的运势可能要告一段落了。如果还年轻,昭襄王相信秦国喘息几年就可以再度大举进攻东方,但是昭襄王毕竟已经71岁高龄,他感觉老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很有点壮志未酬的遗憾。他刚听说楚国派兵灭掉了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鲁国,不禁感到楚国这个大国不可轻视,当前的楚考烈王还真有点奋发图强的架势。考烈王熊元继位前在秦国做过十年人质,以昭襄王对他的了解,这个人颇为聪明,他如果积极进取,那确实是个要加以防范的角色。秦国攻打赵国吃了大亏,现在楚国又重新崛起,昭襄王感到形势逼人,于是就对范雎说:

“我听说楚国的铁剑很锋利,而且疏远歌舞艺人。铁剑锋利将士就勇猛,疏远歌舞艺人说明楚国思虑长远,警惕玩物丧志。楚国是大国,我担心它会打秦国的主意。平时要未雨绸缪,遇到突发情况才能应付裕如,现在秦国恐怕准备不足。武安君已经死了,郑安平又叛变了,国内没有良将,而周边都是敌对的国家,我不得不忧虑啊。”

范雎听到昭襄王的这番话心里直打鼓,这话可以理解成昭襄王对他的激励,要他在当前逆境中奋发努力为秦国开创新局面,但是也可以有其他理解,因为这些话句句戳中范雎的心病。武安君白起的死与他有关,在白起牢骚满腹时他没有向秦王疏解,反而趁机中伤,轻易就葬送了这位一代名将的性命。郑安平是他推荐的,投降赵国后被封了侯,正在赵国享受荣华富贵,还与秦国为敌。甚至楚国现在奋发图强也与范雎有点关系。熊元在秦国做人质时,身为丞相的范雎与他关系很好,两人交往频繁。在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中,楚国属于远交之列,它没有阻挡秦国向东方发展的通道,挡道的是韩国和魏国,范雎有意与楚国太子保持良好关系,拉拢楚国。范雎是真正的政治家,他在秦国内部打击楚系势力以争取自己出头,但在外交上他却是亲楚的,从秦国整体利益出发,贯彻远交近攻战略毫不含糊。熊元的父亲顷襄王去世前,正是范雎建议秦王放熊元回国争夺王位的。考烈王登基后有点励精图治的气象,与秦国关系也不错,似乎还保持着长期居住过秦国的那份亲秦情感。这次邯郸之战,楚国首鼠两端,最终还是倒在了赵国一边,对落败的秦军来个墙倒众人推,趁火打劫捡便宜。这些事实,昭襄王如果要追究,范雎即使有一百条命也不够交代的。

因为心虚,一向机智敏捷、应答如流的范雎,对昭襄王的感慨竟然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范雎是小心谨慎的人,在不掌握昭襄王意图的时候,他宁愿不说话。他一身冷汗等到退朝,心事更加沉重。

秦国当朝丞相重用私人犯下大错、面对秦国困境束手无策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一个说客。这个人叫蔡泽,是燕国人,关心政治,博学多才,口若悬河。他很想通过范雎在秦国闯出片天地,就故意放出风声给范雎的手下,说他有本事说服秦王,扳倒范雎,让范雎小心。范雎听到消息后,对蔡泽的水平有多高倒不太在意,范雎对自己的学问才干是有充分自信的,无论是从远古到当代的历史,还是诸子百家的学说,无论是治国之道,还是政治权术,范雎相信比得过自己的人不多,而且口才之好,在朝廷上没有人辩得过他。但是由于有心病,范雎感到他与昭襄王的关系没有过去那么牢固了,对有人可能背后议论他特别敏感,所以他决定见一见蔡泽,看一看这个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蔡泽见到范雎后故意摆出傲慢的姿态,简单向范雎拱拱手就算行过见面礼,没有下拜叩头,似乎没把范雎这个当朝丞相放在眼里。这是蔡泽有意想在气势上压倒范雎,自然引起了范雎的不快,但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判断这个人如此自负,即使有求于他,大概肚子里也有点货色。蔡泽果然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说的主题就一个,历史上功成没有身退而死于非命的人比比皆是,劝告范雎及时引退,保持名气安享晚年。蔡泽所说的历史教训,像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等等,每一事例范雎都耳熟能详,这对他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是当蔡泽说到最近白起被杀的事时,心虚的范雎猛然吃了一惊,他盯住蔡泽,观察了一会,发现蔡泽似乎不是别有居心在含沙射影,这才舒缓下来。

范雎忽然觉得蔡泽说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此时此刻听起来倒也顺耳,范雎在自己满怀雄心猎取功名时听不进这些话,但是当他连续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