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15章 世纪之战(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世纪之战(九)(1 / 2)

白起听闻前方兵败如山倒,深感自己预见之英明。他一向料事如神,这次也不例外,可惜的是他一向小心谨慎,不该说的话不说,这次竟然说了犯大忌的话:“秦王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事实怎么样?”

作为臣子,白起自然知道君王永远是对的,他一下子失言,说明心里实在憋得慌,不吐不快,结果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昭襄王耳目众多,听到白起的牢骚后勃然大怒。“你这个白起,朝廷有什么亏待你的?封你为武安君,让你位列君侯倍显尊荣。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不挺身而出为君主分忧,反而幸灾乐祸说风凉话,真是岂有此理!”盛怒之下昭襄王耍起了主子的威风,强迫白起统军出战——既然白起自以为了不起,那就由他来收拾残局吧。

秦王已有明确命令,白起竟然还是拒不服从,继续称病躲在家里。这等于违抗君命,后果可能相当严重!白起并非如此不知轻重,而是迫不得已。他之所以成为常胜将军,是因为打仗总是遵循客观规律,准确分析双方力量,能打则打,不能打就不打,现在前方局势已经明朗,秦军久困邯郸坚城之下,师老无功锐气已失,再孤军对抗各国军队,完全没有胜算。白起情愿违抗君命受罚,也决不去打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这样的战争除了损兵折将,还将赔掉白起一世英名。

正为前方败绩烦恼的昭襄王再也无法忍受,下令撤消白起的武安君封号,贬为平民,让白起几十年浴血奋战得来的荣耀一夜之间清零。昭襄王不想再让这位顽固的老兵留在咸阳发牢骚,就命令把他远远地流放到阴密这个地方,让年过花甲的白起去开荒种地。还在养病的白起在秦王使者一再催促下无奈上路,他出城后才走了10多里地,来到一个叫杜邮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就从后面追了上来,他们带来一把宝剑和昭襄王的最新命令:“赐起以剑,责令自裁!”

这道命令是昭襄王在情急之下发出的。他下令白起离开咸阳已经三个月,白起一直赖着不走,还牢骚满腹。在这三个月里形势急转直下,秦军一败涂地,夺取的地盘大片丢失,不但上党郡这块到口肥肉丢掉了,其他地方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连锁反应,纷纷脱离秦国,回到赵国、韩国怀抱,连应侯范雎在韩国汝南的封地也被韩国夺了回去。秦军士兵被敌军一路追赶,就像受惊的兔子遍地乱窜,纪律荡然无存,部队土崩瓦解。昭襄王感到这次惨败大伤元气,可能多年都难以恢复,肯定要被白起看笑话了。昭襄王就像输光了的赌徒,不能再受一点刺激,他听到使者报告白起离开咸阳时还在抱怨,不禁怒火冲天而起,终于爆发了将白起处死的念头。昭襄王想让白起永远闭上嘴,不能再固执地一再表白他白起是正确的,而他昭襄王是错误的。

处死国内外知名的功臣是件大事,昭襄王找来范雎和其他大臣征求意见,在这关键时刻范雎如果出面阻止,有可能挽救白起性命。白起现在完全失宠,对范雎已经不构成威胁,范雎如果为白起说上几句好话,他就是白起的救命恩人,日后两人或许还可重修于好,甚至使白起感恩戴德。但是范雎看到昭襄王怒气冲冲,觉得犯不着为一个对自己怀有敌意的人逆秦王之意,就以沉默表示认可。范雎大概不会想到,白起死后他范雎的仕途也出现转折,秦军大败之余还痛失名将,范雎任用的亲信个个都不争气,有的还率军投降了赵国,范雎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开始从巅峰滑落。

白起一辈子出生入死,早将生死看作平常事,但对秦王的命令还是愤恨不平,他有一个朴素观念:为国家立有大功的人,不应受到如此对待。白起忍不住责问使者:“我究竟有什么罪过,竟然落到这个地步?”

使者默然伫立,一句话不敢说。他眼前是威震天下的名将,秦国人民景仰的英雄,身经百战而不死,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自己了断生命,连使者都觉得白起冤枉,但是君命岂可违背!

白起相信运气,他一辈子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能够死里求生,能够战无不胜,除了自己的智慧,白起也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否则无法解释战争中那些不可测的风险。白起曾经无数次在前线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即使最危险的时刻,即使漫天箭雨像飞蝗一样落下,他也毫发无伤。他多次身处绝境,但是总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白起记得自己在攻打楚国时,拆毁了桥梁,焚烧了船只,断绝了一切后路,鼓励全军拼死战斗,但是后来如果不是在楚国郢都城外的乡郊找到了当地农民来不及收割的粮食,秦军难免会饿肚子;如果不是楚国君臣昏头昏脑,在战争来临前竟然不及时抢修破损的城墙和护城河,秦军未必能够攻进郢都。在关键时刻楚国如果能出动军队抵挡一下秦军,同时抓紧时间抢修城墙和抢收粮食,白起兵贵神速的突袭就可能失败,那时他孤军困顿于坚城之下,没有任何后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楚国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朝廷缺乏洞察先机的能臣,没有勇于担当阻击秦军的勇将,天意成全了白起。

不过天意总是难以捉摸,打了一辈子仗的白起,在战场上总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谁料到他也有“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时候?白起对得罪昭襄王这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