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10章 世纪之战(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世纪之战(四)(1 / 2)

范雎做了丞相大权在握,就按照自己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先攻打韩国和魏国这些邻国。他认为韩国与秦国的边境犬牙交错,就像衣服上的花纹相互交织,这样的国家对秦国来说就像木头里的虫子,是心腹之患,要首先除掉。韩国国土从北到南呈狭长条形,范雎打算从南面进攻荥阳,从北边进攻南阳、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三,使其首尾不能相救,然后一块块吃掉。能干的范雎不仅有战略,而且有实现战略的具体办法。

贯彻范雎战略的就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显赫的将军白起。按照《史记》记载,从秦孝公元年也即公元前361年直至长平大战这一年也即公元前260年,100年间秦国杀死敌军共116.7万人,这里面单是白起的杀敌人数就高达89万人,杀敌之多战功之高无人能比。白起还有多场战役只有战胜记录没有杀敌数量,如果将这些战役的杀敌数也算上,白起一辈子杀的人恐怕在百万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屠夫”。白起的威名达到了魔鬼般吓人的程度,足以让各国老百姓用来吓唬小孩、制止啼哭。

白起是穰侯发现的军事天才,在穰侯的照应下白起常常统军、屡屡得胜、步步高升。穰侯与白起,一文一武一相一将,成为昭襄王时期秦国政治军事两大支柱。穰侯被罢相后,白起失去了原有的强大保护伞,他是穰侯一派的人,范雎对他很难说喜欢,但也说不上讨厌,毕竟白起是职业军人,不参与政治决策,对范雎没有威胁,范雎犯不着去招惹白起,相反,为了秦国开疆拓土的大业,范雎有时还必须倚仗白起。

白起首先攻下韩国南阳,切断了太行山的交通,随后一年又攻占了野王郡,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使上党郡变成一块飞地,上党军民想找朝廷汇报工作都没有可能,成为“没妈的孩子”。眼看上党地区即将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国君臣万万没料到的是,韩国人不愿意被秦国统治,他们情愿认其他国家为“干妈”也不接受秦国这个“恶母”,上党郡在秦军威胁下竟然投靠了赵国,使原来欺负弱小韩国的秦国,出乎意料地被迫面对军事实力强大、对秦国毫不退让的赵国。

赵国在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比不上楚国和齐国,但是军事实力却首屈一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是改变赵国人民日常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的大改革,比其他国家小打小闹昙花一现的改革远为宏大,也更加彻底,难度并不亚于秦国的商鞅改革。这次改革使赵国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使赵武灵王本人有力量灭掉毗邻的中山国,在各国中称雄一时,而且影响非常深远——尚武之风盛行的赵国视战争为家常便饭,战斗力很强的赵军成为秦国统一六国最顽强的抵抗者。

正是凭借赵国自身实力,赵孝成王无畏强大的秦国,决定接受上党郡的投靠。当上党的郡守冯亭派人来请求归附时,孝成王对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喜出望外。他与他的弟弟平原君商量,一致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上党郡17座城池是天大好事,哪怕为此招惹上秦国也值得。平原君三年前曾被昭襄王骗到秦国软禁起来,起因是平原君收留了范雎的仇人魏齐。昭襄王喜欢范雎的忠心耿耿,为了给范雎复仇他威逼魏国交出相国魏齐,魏齐不得不跑到赵国投靠平原君。昭襄王于是将平原君骗到秦国扣下,然后要孝成王交出魏齐,逼得魏齐走投无路被迫自杀。秦国的霸道作风和卑鄙手段使平原君深为痛恨,他是有血性的人,早就想与秦国干一仗。

孝成王也讨厌秦国,他刚继位那年,也就是异人到赵国做人质那一年,秦国就派兵夺去了赵国3座城池。当时是孝成王的母后惠太后当政,她不愿为了几座城池与秦国大动干戈,就派出小儿子长安君出使齐国做人质,换取齐国出兵,迫使秦国退兵。大国对抗,惠太后更愿意使用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而孝成王却记得他的父王惠文王曾经打败过秦国,他觉得秦国并不可怕,对秦国抢占了自己的地盘一直耿耿于怀。上党反抗秦国投靠赵国,正中孝成王下怀,他觉得有便宜可占就不要错过,对仇敌秦国不必客气。作为赵武灵王的孙子,生于骑射之风盛行、有尚武传统的赵国,孝成王特别喜好谈兵论武。冷兵器时代攻打高大厚实的城池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自认为深通军事的孝成王认为,即使动用10万大军,有时经年累月也打不下一座城池,上党郡一举献出17座城池,这对孝成王来说太有诱惑力了,无法抗拒。

高度兴奋的孝成王感到冯亭的这份礼物太厚重,决定重赏冯亭和上党郡有关文武官员,封冯亭为万户侯,封上党郡各县县令为千户侯,而且世代承袭,同时对上党地区所有官民加爵三级。这真是足够豪爽大气的回馈报答!孝成王为人慷慨大方,有功必赏是他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也是赵国具有强大进取动力的原因所在。但是当平原君代表赵王来到上党时,愿意归附的冯亭却不愿意受赏。他听到赵王给他封侯的旨意后,忽然流下了眼泪。他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觉得自己身为韩国人却归附了赵国是不忠,面对秦军不敢拼命而另找靠山是不义,如果再接受赵王的封赏,那就是不仁了。冯亭向赵国献城是迫不得已,他非常讨厌秦国,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