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第163集瀛台的囚犯连日来空荡荡的街道,沿街紧闭的门窗,荷枪实弹巡逻的近卫师士兵、守在路口的敦实的重型坦克,确实给了广武、还有大清金字塔顶端的那百十个高官权贵家庭以不小的安全感但是多日来的戒严,已经导致北京城内的经济近乎崩溃书客居】超速更VIP阅读百姓不准出门,无法自行谋生。家中余粮耗尽,无法出去买。整个北京城处于人为饥荒的边缘。
广武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安全感归安全感。眼下虽然安全,但只是暂时的。仅仅是这“不许百姓上街”,就难以长期实行下去。这十几天“安全”换来的,是北京已经成了一个处于爆炸边缘的锅炉。不说别的,再过几天大多数家庭家中余粮耗尽,面临饿死的时候,那么就算是机枪坦克,也阻止不了暴民涌上街头了。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连平时根本不敢给自己提建议的几个近臣们,现在也大着胆子,拐弯抹角地向自己进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广武自己也完全明白。他和几位近臣商量了一下,决定采取暂时的、逐步的放松措施,至少让北京老百姓不至于因为饥饿铤而走险。
于是,在12日早上的《大清日报》头版,全版登载了广武皇帝最新的“爱民德政”:即日起,凡是符合条件的家庭,均可凭身份证尾号,上街买菜了!
详细规定是这样的:每个汉族市民都可以在自己身份证最后一位数所对应的日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到规定的菜市场、按照规定的价格,自由自在地购买规定的粮油菜品。比如张三的身份证号组后一位数是“7”,那从今往后,他都可以在每个月的7号、17号、27号三天出去采购。当然,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一般都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北京城内的满族市民只需要排“单双号”上街即可。也就是身份证号的最后一位是单数,就可以在单数的日期上街采购,双数的话就在双数的日期出门。
北京城内的外国人不在戒严令的范围之内。只要是外国人,都可以自由出行,不受限制。
……
之前分散在全北京城的若干个小菜场,现在几乎被关闭殆尽。只留下四个最大的菜市场,由官方统一控制,统购统销,按照官方价格出售。
广武这是一举两得。一来维持了戒严的基本状态,二来也能最大限度的搜刮民间的金银。现在,广武对于保住大清基业已经不抱希望了,他已经在筹划外出流亡了。现在,他要尽可能地把整个大清的财富搜刮干净,然后转移到海外。
最大限度的搜刮民间,这也是下面朝廷官员的共同需求。他们虽不一定要像广武一样流亡海外,但是南明承诺只要主动投降,就保证北清官员的既得利益。那么现在能多捞一点是一点。南明来了就没法捞了。
《大清日报》像往常一样塞到了每一家的报箱里。大街上的宣传车也缓缓开动着,大喇叭里播放着皇帝陛下的“爱民德政”。除了内容本身,还有若干封在北京的“外国友人”的来信,都是热情洋溢地盛赞皇帝陛下的这一伟大的爱民举措。他们“羡慕地”说,即使是在欧美,这种戒严中还能允许百姓上街的情况,也是十分罕见的。“外国友人”们劝告大清的百姓,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幸福而平静地生活。因为要不是皇帝陛下,大家怎么可能有机会上街买菜。而他们亲眼所见,南明的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活活饿死……是大清广武皇帝陛下救了全城的百姓……
北京城的百姓们本来都不太鸟这份《大清日报》的。经常是好几天才打开报箱,取出一大摞报纸,然后往那儿一扔,该糊窗户糊窗户,该擦擦,反正一般没有病的都不会去看。送报纸的差人也不管,反正只要交钱了就行。但是今天,满大街的大喇叭广播不停传进窗户,好像说的还是报纸上的事。这一下,报箱里积攒多天的报纸,都被人们取出来翻看了。
被关在家里十几天、就要断粮的北京老百姓们,这一下仿佛是久旱逢甘霖,全城顿时一片欢腾。很多老年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直接在家中对着皇宫的方向跪下,颤巍巍地叩头,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还有很多人从窗口向外喊着“皇上万岁”。
当然,那些老年人大部分是真情实感。而趴在窗口向外喊“万岁”的,有多少是被安排好、喊给街上的外国人看的,就不得而知了。
12日中午,大街小巷上出现了第一批被准许上街采购的市民。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整齐的横幅,喊着整齐的口号。横幅上写着:
“恩同再造”、“吃水不忘挖井人”、“叩谢吾皇,叩谢朝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买菜”、“国有广武,生活不苦”、“吃上荤腥,全靠大清”……
大街上,零星的外国人和外国记者站在路边,用复杂的眼神望着这种队伍。外国记者的拍照收到了严格的管制,别的不能拍,只能拍这种打着感谢横幅的队伍。如果拍了不该拍的,则旁边一定会冲出来“流氓”,抢掉他们的照相机。
……
各路市民渐渐的都行进到了四个大菜场内。菜场内一共有十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