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凰涅天下(GL)> 372南北之战(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72南北之战(七)(2 / 2)

辰,而他的前军阵地虽然能够抽调出一些步兵,但对炮营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抽调过多,则前军阵地又艰难了。

是保炮营还是保前军阵地,几乎是不需要考虑的。按照约战规则,北军攻不下前军阵地则南军胜,反之南军败。从胜负重要性来说,当然是保前军阵地。

吴安国只犹豫了一下,便做了决断,下令炮营撤到前军营地,以缩小防线,集中兵力。

从战术决策上来说,吴安国这样做没有错。

但丘坡上的卫希颜心里却叹了口气,此时她怎会不明白雷动图谋的是什么?

左军阵地丢失不重要,但炮不能丢。这般紧急撤退,而大炮行动不便,难免会有几门落到北军手中。有了实物对照,北廷军器监就可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卫希颜在,即使不会干涉战事,却会做决断,退守炮营而弃前军阵地——左军战场败了,还有中军、右军战场。

但吴安国不是她:作为指挥一场战役的将军,最关心的是胜负,而不是胜负背后的东西。

……

南军在左军战场最终还是败了。

但吴安国主要不是败在战术上,而是败在兵力上。准确的说,败在北军“取左翼”的战略上——何灌从中军战场先后抽调了一支马军和一支步军,共计九千兵力到左军战场,可以说,岳飞最终是以兵员优势战胜了吴安国。

当双方都被限在一个狭小战场时,奇兵战术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打硬仗决战,而在双方军士都同样悍战血勇下,取决胜负的,也唯有兵员数量了。

双方伤亡极其惨烈,岳飞指挥的一万八千北军只剩下三千来人,而吴安国的一万四千人,其中从中军调去的五千步兵,最终打得只剩下炮营和吴安国的亲兵营,不到八百人。而活下来的,也是多数带伤,没有完好的。当两边军士在战场收捡同袍尸体相遇时,彼此沉默中都带着敬意——即使是敌人,勇战不畏死的对手也是值得尊敬的。

南军在左军战场败了,但整个战局却是以南军获胜为终。何灌抽调中军战场的兵力至左军,虽然取得了左军战场的胜利,但也导致了北军在中军战场上的攻打无继。而中军战场的胜负在整个战局中占两筹,两翼战场则各占一筹,南军守住了中军和右军战场,四筹中便得了三筹,以三比一成为胜者。

从战术上来看,何灌的兵力调遣排布有本末倒置之失,但更可能是想先破南军左翼,再从左翼夹击南军中军阵地——这的确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岳飞遇上了吴安国,打仗像疯子一样、不计牺牲的吴安国,这让岳飞以极大的代价才取下了左军阵地,而且没有余力从侧翼攻打南军中军阵地。吴安国虽然战败,但也有效牵制住了北军中最精锐的岳飞部队,对整个战局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鄢陵之战南军取得了胜利,按照战前约定,北军将退出鄢陵、扶沟、太康三县之地,划归南廷。至此,南军向北和向东推进一百里,前沿距东京城不到百里,这对南军攻取东京的战略很有利。

捷报传回临安,赵构君臣皆悦。但种瑜、吴玠、吴安国等鄢陵战役的将领,却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战后,分析鄢陵之战南军决胜之要,一在于枪炮之利,二占“主守”优势,如果去掉这两个因素,南军未必能取得鄢陵会战的胜利。

卫希颜对此有不同见解,她在战后军事会议上说道,兵器之利乃战争胜负之要素,随着兵器的威能提高,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而一个国家掌握兵器的先进程度,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军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所以,依靠兵器之利打败敌人,没什么可耻的,相反,是值得骄傲的事,这说明一个国家军事技术的强大。当然,无论兵器先进与否,士兵的素质都十分重要。

正因为“器利”对战争的重要性,北军此战虽败,却也非一无所得,他们得到了南军的火炮。对雷动来说,与南军首战最重要的,不是这场战事的胜负,或一二百里土地的得失,而是得到南军的先进武器。

这对北廷军器监的火器研制的确有用。

卫希颜在给名可秀的信中写道:“……加工精度是决定武器大量制造的门槛。即使北廷通过枪炮实物,大大缩短研制的时间,成功造出线膛炮和线膛枪,但加工精度将是他们无法在短期内跨越的门槛。这个短期,至少是十年,也可能是二十年。”

但是,南廷的武器研制会停下来等北廷追上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在前进,我也在前进,甚至你进一步,我已进两步、三步,这就是先行者和技术积累的优势。若不然,在卫希颜那个时空中,美国为何一直能在兵器领域领先俄、中呢?

对此,卫希颜并无多少担忧。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场约战结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