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卫希颜的那个时空中,靠引线点燃的爆炸弹如果用火炮发射,不发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是很不可靠的。因为炮弹引信需要承受内膛发射震动力而不引燃,直到落地才引发,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很可能在推进药爆发后就会燃烧引爆引信,使炮弹瞬间在炮膛内爆炸,这比实心弹的发射药炸膛更危险。所以,引线点火的铁壳开花弹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即使在拿破仑时代,火炮也主要还是靠实心弹攻击;如果是发射开花弹,炮手在发射后往往要祈祷上帝,不要在膛内爆炸。至于很早出现的霰弹,并不是开花弹,而是将铅弹或铁弹用薄铁筒包起来,靠炮弹出膛的瞬间,产生的内外巨大的压力差,使弹壳破裂内将弹珠呈幕状射出去,而不是靠弹内的火药炸开,所以霰弹的致命弱点就是射程不可能远,多半不超过三百步,只能近距离伤敌。
卫希颜和沈元最初在蠡山岛时就造出了开花弹,但是很不可靠,主要就是引信技术不过关,用的是火绳引信,很有炸膛的危险,还没伤敌先把自己炸死了。
于是两人改进引信,采用信管,在木管中填装燃烧速度更稳定的慢燃火药,然后埋引线,线头落在炮口之外。这种信管引信将炸膛的危险降低了一半,但仍然是不可靠的。而且,没有完全消除雨雪天气的影响,爆炸时间也不可控:有可能飞到空中就爆炸,可能落地爆炸,也有可能落地一段时间后才爆炸。
卫希颜心中理想的当然是撞针触发引信,大体由击针、火帽、雷管、传爆药和保险销组成,这是现代炮弹的触发式引爆结构。她曾经拆过炮弹,对它的内部构造自然熟悉,提出这种解决思路并不难。但难的是材料——制作雷管需要雷汞,撞针需要弹簧片。这在现代唾手可得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成了需要现行创造的事物。
所幸,弹簧片被沈元解决了,雷汞则被卫希颜招募的炼丹术士们造出来了。其实雷汞的工艺并不复杂,用汞(水银)和硝酸反应,再加酒精就可提炼出来。汞是现成就有的,最主要是硝酸。炼丹术士们在干馏硝石的时候,发现并得到了硝酸。还有炼丹术士发现可以用硫酸和硝石得到硝酸。
于是,引信技术得到解决。
好处是极大的,不仅发射开花弹炸膛的危险大大降低,而且,这种撞针触发式引信不需要外部引燃,使之成了全天候作战炮弹。炮弹统一在触地后击发撞针爆炸,解决了爆炸时机问题。这种触发式引信也使炮手在发射前不需要估计距离来调整引信长短,从而加快了炮弹的填装速度,提高了火炮发射率。
总之,军器监在炮弹引信技术上的跃进,使得南廷火炮相当于跃进了几个世纪——在卫希颜的记忆中,欧洲约摸是在十八世纪后才主要发射开花弹,之前炮战都是实心弹为主、开花弹为辅。
但是,技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成功制出硝酸,但量产却是困扰军器监的大难题,依靠炼丹术士的方法得到的硝酸是不稳定的,也很难量产。对此,卫希颜也没有办法。她可不是化学专家,除非是跟武器紧密相关并且是她曾经用到的,否则说她懂得皮毛都是抬举。因此雷汞依然是费人工和材料的大活,造一根雷管比造一束铁箭的耗费还要大——幸好每发开花弹的雷汞用量不多。
而且,量产问题不仅仅是雷汞,其他方面也存在,总之是困扰南廷火炮制造的最大问题,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延续下去,除非各种工艺都上去了,包括动力在内——水力锻锤虽然优于人力畜力,但毕竟受限太大。至于卫希颜提的蒸汽机,还在锅炉画图阶段,她除了知道有蒸汽有锅炉之外,其他一窍不通,只能依靠聪明又富有创造力的工匠们去试验摸索。
开花弹已经在阵地上爆炸开来。
卫希颜正站在距离中军统帅高台二十步的望楼上,目测炮弹的落点和杀伤半径。在她旁边,是军器监沈元和三位火器作的大匠,人手一副望远镜,都在认真观看着——战场检验出来的数据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轰!轰!……炮弹爆炸如开花,高热锐利的弹片四散飞射出去。
离炮弹落点近的横山兵,站着的都无一例外被弹片击中,无论穿什么甲都抵不住高速飞行的弹片的切削力,即使提前趴伏在地侥幸躲过弹片的,也被爆炸的冲击波震得内脏破裂出血——翼虎炮发射的开花弹内填装的是粒状炸药,威力胜过水师的黑火药开花炮弹,毕竟陆地炮战在后座力承受上比起水上战舰有优势,至少不用担心发射大威力炮弹的带来的强大后座力会震得地面解体。
当然,这对陆地战场上的敌兵不是个好事。
“……对付松散阵形的敌人,还是开花弹更有效。”对付北军这种狡猾的对手,就不要指望他们还列成整齐纵深的方阵来冲阵了。卫希颜冷静如深潭的声音报着观测数据:“有效杀伤半径,十五步。”
她身后的火器作录事立即用炭笔记录下来。
所谓有效杀伤半径,是指一定会被弹片击中的范围。而在有效杀伤半径之外,中弹就是运气问题了。
这时可看出战场上身穿不同衣甲的横山兵的防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