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的时候我百度了一下贝加尔湖的资料,它的名称源于古肃慎语‘贝海儿湖’,汉代称为‘北海’,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形状为新月形。
贝加尔湖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之地,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该湖水质好,透明度深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2015年贝加尔湖水体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最深处达1637米,蕴藏着地球全部淡水量的约20%,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水量的总和,超过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湖畔阳光充沛,有300多处温泉,是俄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胜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
只不过,这地方在清朝后期被一纸《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给了沙俄,从此和中国无缘。
这些资料来源百度没多少嚼头,是个人就能找着,等坐到茶馆见大九叔面的时候,他老人家直接随口几句就带过了,反而给我说了个比较另类的故事——或者,这才是我需要知道的。
哦,说错了,这段应该叫做历史,不叫做故事。
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也就是1917年公历三月。
当时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资产阶级得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不过,临时政府在后来的十月革命里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并与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俄国单方面退出对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而原俄罗斯帝国境内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张的各派势力——包括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也联合起来对抗布尔什维克,组织起数量庞大、所占地域极其广阔的白军与红军对抗。
但是,白军最终不敌红军,1919年11月,其位于西伯利亚西部的据点鄂木斯克陷落。为了保存实力,白军试图撤退到红军难以追及的西伯利亚中部。据统计,当时踏上逃亡之路的军民总人数达125万人。其中白军约50万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沙俄时代的贵族、僧侣等75万人。他们带着复辟沙皇的最后资金——罗曼诺夫王朝留下的500吨金银财宝,用马车拉着粮食,开始了逃亡之旅。
这是一次横贯8000公里的漫长迁徙。时值11月,西伯利亚大雪纷飞,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仅一夜之间就有接近20万人被冻死。
三个月后,这支125万人的队伍减少到了25万人。粮食和燃料已经耗尽,马匹也逐次倒下。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那500吨黄金,并坚持到了2000公里外的伊尔库茨克。横亘在他们眼前的,是已经冰封的的贝尔加湖。
湖面像镜子一样透明,在夕阳的映衬下发出幽蓝的光,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湖面宽80公里,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距离。
白军的先头部队估计,冰的厚度达到了3米,应该没有问题。即使有什么不测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毕竟后有追兵。
一行25万人踏上了冰面。蓝幽幽的光好像在为他们指路,顺着那光一路往前,就是生的希望。不过,极寒的西伯利亚平原,寒流像坏脾气的孩子一样肆虐,大雪裹着一股冷空气袭来,周围的气温骤然降到了零下70度。
失去意识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广阔的湖面上,逃亡的人们好像被施了某种魔法,连同周围的空气一起被凝固了。还剩下一些意识的,试图挪动脚步,但脚黏在冰面上,拔断了也拔不起来。
空气中只剩下暴风雪肆虐的声音,听不见一点人们的哀嚎。也许是声音被冻住了,也许一切发生得太快,他们甚至来不及呼救,就被活活冻死了。
几个月后,春天终于来到了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上传来了冰川裂缝的声音,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随着冰雪消融,25万具尸体被湖水吞没,永远地沉入了1637米的水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