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文艺生活> 第七百五十章 专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五十章 专访(1 / 2)

喝着清茶,吹着海风,林子轩和孟净聊起了演艺圈的过往,那些已经泛黄的记忆重新浮现,涌上心头。 23US.COM最快

他们一个是亲历者,一个是记述者。

“我们这帮人是从电视剧起家的,说实话,那个时候做电视剧是土业,在圈子里就是土老帽,搞电影的才叫艺术。”林子轩讲述道,“就说一点,拍电视剧能出国拿奖么?想到国际上出名,还是要拍电影。”

“所以后来你们就出来自己拍电影了?”孟净搭话道。

“主要是想进电影圈子,提高在演艺圈的地位,张亿谋在国际上拿了奖,被称为国际大导演,你电视剧拍的再好,也不会有人称呼你是大导演,有一个等级观念。”林子轩回应道,“别看现在国内的电视剧市场火爆,有些电影导演开始拍电视剧,但这种等级观念一直没有改变过。”

“好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是冯导的喜剧片,你们当时怎么考虑的?那时候喜剧电影不多吧,都是剧情片。”孟净询问道。

“我们做电视剧那几年尝试过不少题材,像是情景喜剧、都市言情和商战剧等等,对市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林子轩解释道,“喜剧电影容易被观众接受,我们就拍喜剧片。”

“从市场的角度选择电影,这是好梦公司成功的秘诀么?”孟净疑问道。

“可以这么说,当时公司刚刚成立,首先想的是不能倒闭,要是拍一部高雅的文艺片,肯定卖不掉,砸在手里,也就没有现在了。”林子轩承认道,“先生存,后发展,追求艺术是吃饱饭以后的事情。”

“这是务实精神吧。”孟净认同道,“冯导的贺岁片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观众非常喜欢,可不受专业人士的待见。”

“没错,这牵扯到早些年文艺片和商业片之争。”林子轩点头道,“国内的电影院校和电影人推崇欧洲的文艺片,老师在教学上只谈艺术,不谈商业,对商业片不屑一顾,造就了那样的氛围,现在文艺片虽说生存的空间小了,不过圈内人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文艺片的格调高嘛。”

“林总你怎么看待两者的关系?”孟净认真道。

“拍商业片赚钱,拍文艺片拿奖,这是圈子里的共识。”林子轩如此说道,“不光是咱们,好莱坞也一样,国内的电影人有点走极端,恨不得对商业片口诛笔伐,其实没有必要,和平共处也不错。”

“但商业片的确挤占了文艺片的空间,我觉得很难妥协。”孟净不同意道。

“这是市场的选择,或者说是观众的选择,国内的电影市场刚刚开放,无论是观众还是院线都没有细化,处在野蛮生长的状态。”林子轩说明道,“以后市场会把观众分成不同的类型群体,有观众喜欢爱情片,有观众喜欢恐怖片,院线针对不同的观众提供不同的服务,这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林子轩说的是私人院线,或者说非主流院线。

主流院线上映商业大片,文艺院线上映文艺片,还有些小型的私人院线上映类型影片,这些私人院线能让观众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他们会设计主题活动,可以自由点播,比在主流电影院观影更有氛围。

主流院线注重放映质量,私人院线注重观众的体验。

好梦院线做过类似的尝试,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国内的大环境,观众不适应这种模式,另一方面商业收益达不到预期。

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观众同样如此。

“您和张亿谋导演合作过,最近张导的几部片子遭到国内电影人的批评,反响不好,您怎么看这件事?”孟净提问道。

“说起这个,我挺感谢张亿谋,《活着》这部戏的改编费和编剧酬劳加在一起我拿了五万块,那时候五万块不少了,而且,他拍的电影让《活着》这部小说打入了欧洲市场。”林子轩追忆道,“张亿谋早年在艺术上有野心和抱负,从电影里能看出来,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奔着经典去的,自从转向都市题材的片子后,就有点迷茫,看不到个人风格了。”

“您是说张导的转型失败了?”孟净追问道。

“不能这么说,应该说处在一个调整期。”林子轩纠正道,“一个导演转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是成名的导演,有压力,不知道观众能不能接受,相比较那些一直重复自己的导演,张亿谋算是胆子大了,不过他需要时间调整,找到自己擅长的方面。”

“冯导呢?他也在转型,您觉得他需要调整期么?”孟净换了一个话题。

“我和冯导太熟了,反倒不好说,大家都认为他擅长商业电影,冯氏喜剧嘛,实际上如果看他拍的电视剧,就知道他能驾驭不同类型的题材。”林子轩沉声道,“这次说不上是转型,就是投资大了点,给他的发挥空间更大。”

“冯导还会拍贺岁片么?观众对冯导和葛老师非常期待。”孟净好奇道。

“肯定会,好梦公司不会放弃贺岁片市场,事实上,国内的电影市场走到了一个拐点,加入世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