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不算字数:闵予写书不喜欢墨迹,但是为了让凭空出现的主角能够拥有能量,能够在后期完虐各个势力,不得不做出相应铺垫;相信我,马上就会开始精彩纷呈的大战了,而且以海战铺路,陆战定调,主角不会再平庸多久的,只要稍再忍耐那么几章就行了,闵予向大家保证!
在晏世轮的记忆当中,也就是此时的欧洲,才出现了所谓的“近代军队”雏形,其标志性任务“古斯塔夫”二世正是改良古代军队的杰出人物。如果能和他搭上线,则金乡军的军队“近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而且,趁着欧洲大战,自己甚至可以组建雇佣兵团,以雇佣兵参战的方式去打破原有战争的平衡,这也是一个锻炼海军、陆军的超强平台,源源不断的新兵送过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近代军队”收回,这是个只赚不陪的买卖。而且大开熟知历史的金手指,在必胜的战斗中投入兵力,悄悄避开人员损失极大战斗,或者只提供装备和参谋,以及中下级军官组成的“顾问团”,不派出大量的有生力量,节约开支。权衡再三后,晏世轮选择了后者。因为近代军队之所以成功对阵古代军队,就在于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组织,这个组织活动,必须依靠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下级军官来完成,靠着金乡军自己,恐怕十几年内也无法真正的形成战斗力。欧洲的仗打的再混乱,每场战役最多也不过投入几万人,而面对着后金的大明,往往一场大战就要成数十万军队规模,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争斗,只有通过那种频繁的,适量人数、势均力敌的战斗,才能在战火中,锤炼中下级军官的成长。想通一切的晏世轮发现,这些迅速壮大实力的机遇好像都是上天赐予的,现在唯一困扰着金乡军的,就是语言了。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先让宁凤晨他们在海上慢慢接触、学习吧。此时的欧洲,英语不是主流,说的最多的,是同为日耳曼语系的德语。因为三十年战争的因素,导致大部分欧洲国家都会与当时的德国或多或少的产生关系,而德意志又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所以这雇佣军官团嘛,需要好好考虑下语言的问题。思前想后,晏世轮打算还按照原计划,即通过海上漫长的几个月时间,让宁凤晨带领,日夜修习相对最为简单的英语,随后与英、法、瑞典搭上关系,用英语指挥瑞典军队,应该不是难事。
此时的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刚才回忆中的两人,是欧洲此时的“战争双雄”,如果再晚些时日,就一个也见不到了。为什么晏世轮这么迷恋这位瑞典国王呢?其实这就像品鉴大师的名画,虽然一般匠师的画也可以入目,但只是记录,大师的画,可以让人联想,可以让人享受。自己辛辛苦苦弄得四不像“近代军队”,只有经过大师之手,才能渐渐的契合时代,体现出应有威力。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北方的雄狮”。古斯塔夫喜欢冒险,一生中曾无数次在前线冲锋陷阵,并且多次重伤,甚至被俘。富有骑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国土,后夺取芬兰全境,几乎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参加三十年战争,1632年在指挥吕岑战役中作战身亡。
华伦斯坦。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者神圣罗马帝**队抗击瑞典,守护德国。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这两个人的阵营当中,晏世轮稍显犹豫,因为二者都是此时杰出的军事、战略大师,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军事学的角度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与帝国大元帅华伦斯坦毫无疑问的在当时是站在西方顶点的两个男人,可谓一时瑜亮。古斯塔夫是当时的战术之王,他是西欧第一个以线型火枪阵加大炮为主战力量的统帅,这一基本打法一直沿用到了拿破仑时代,可以说当时的古斯塔夫是走在了西欧所有军事家的前面。我们更应当看到除了军事改革家的头衔之外,古斯塔夫还是一位君主,而且是这个国家公认的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古斯塔夫是瑞典历史上唯一得到“大帝”头衔的君主,在瑞典历代君主中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斯塔夫的武功往往掩盖了他的文治,没有坚强的国力,再骁勇善战的军队也是无用,尽管常年征战国外,但是瑞典却在古斯塔夫任命的一批良臣管理下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