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最终被拆分了事。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这个生产力,才有可能创造最高的经济价值。我朝的盐价低于前朝,甚至精盐的价格也就和前明官家粗盐的价格相似,你们以为陛下是为了照顾百姓才压低价格吗?还不是因为有了新的制盐方法后成本降低,才保证了在这种低价下还有利润。”
宋懿知道姜田想说什么,又碍于张环的身份不能说的太直白,所以连忙插话到:“先生说的不错,科学院里那么多的专利技术,随便买两个回去开个工厂,也是大有可为的。”
姜田看看宋懿,他还以为这小子在兜售科学院那些没人买的技术,好在还有这么一个不争名夺利的。才算是勉强将问题带偏,可没想到后面的一句话却是:“反正你们两家也不差这点钱,买断了一个专利之后,生产的东西还不是你们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
不知道为什么,原本应该君子不言利的中国官僚们,在敛财的手段上堪称是中国古代最为成功的资本家,这帮人不仅靠着权利垄断生产资料,甚至还靠着炒作舆论左右国家的核心价值,来达到垄断生产活动的目的,更别提他们本身还是许多商业团体的实际幕后操纵者。
仅仅看明代的官员为了实际控制小农经济,不惜大肆鼓吹航海无用论,扼杀掉所有外向型经济的可能性。到了中后期虽然无法再闭关锁国,却因为第一产业的实际生产力大多已经被其控制,导致中国对外出口的利润大头还是收入了他们的腰包。
从这个例子来看,也许并不是所有喊着闭关锁国的文官都是阴谋家,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们闭关锁国并逐步兼并土地,垄断了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之后即便是开关通商,国家又能从中获得多少收益呢?再说垄断的后果就是因为财富来的太容易,而导致生产技术停滞,社会变革的阻力加大。
当初姜田曾经和张韬探讨过这个问题,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就算是没有满清南下,就算是没有小冰河的天灾,大明朝也不可能再多挺过一百年!就算再来一轮农民起义,类似李自成这样的农民军首领当了皇帝,只要国家的制度没变,用不了一百年,因为战乱导致人口下降从而缓解的土地矛盾就会再次出现,在士人阶层垄断土地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僵化的财富流动能力,让商人与资本家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生产力革新,生产力不产生质的飞跃又怎么会因为分赃不均从而爆发资@本@主@义@革@命?所以最终不过就是换一个汉人当皇帝,等着西方再次打上门来而已。
张韬和姜田都对这个行尸走肉般的现状头疼不已,所以取消读书人的特权虽然能部分的打消一点他们兼并土地的热情,但看看雍正的改革就知道,因为新作物的推广,使得土地产出加大,到了清末人口总数比明朝翻了一番,可社会结构并未因此产生大的变动,反倒是地主阶级因为不能免税而加大了对佃户的盘剥。所以张韬采取的第二招就是人为提高生产力,对传统经济结构发起冲击,逼着第一、第二产业因为竞争压力加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自行推动技术改革。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俩人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能指望着资本家会是良善之人,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先压低人力成本,而不是想着怎么去改良生产技术。所以为了让生产力永远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要制造出一种资本家有求于工人的局面,张韬和姜田为此各自想出了一套办法。
张韬认为只要人力被国家用在了其他方面,那么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就会逼着资本家和地主善待手下的人,所以他总是惦记着要发动战争,不仅可以开疆拓土增加安全空间,同时还能磨练军队让他们不会因为过久的和平而荒废掉,到时候无论是地主还是工厂主,为了维持生产必然会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样便能一箭多雕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缺点是国家穷兵黩武,可能会拖累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姜田则采用了一种较为温和的办法,那就是开辟商品海外销售渠道,营造出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市场的状态,那么在劳动力增加速度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人工资大幅增长,同时出口货物价值增加,白银入超又可以增加百姓的购买力,带动资金的流动性,更会刺激第一产业的农民因为羡慕工人的收入而向第二产业流动,就算成年男人暂时不会转行,但随着技术的逐步进步,女性必然会是资本家争夺的下一个重要劳动力来源,女性的收入增加,其社会地位也必然会发生改变,这样还能促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同样是一举多得。但是这样也有缺点,那就是资本家可能因为供不应求的市场,而过高的制定销售价格,导致他们为了维持饥饿营销的高利润而不愿意扩大再生产。
现在当姜田听见自己的这几个得意弟子,还是动不动就将垄断挂在嘴边的时候,才知道在社会惯性以及当权者的眼中,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两样产业,才是他们最期盼的结果。中国古代一场场农民起义就是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是看看成功后的农民军,却马上又变成了剥削阶级。欧洲的革命虽然看上去是资本主义革掉了封建王权,可实际上也不过就是将剥削的权利从天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