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发展到这一卷,它的故事性,其实就比较差了。 23US.COM最快
也许会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然而,这就像是爬山一样,为了爬到山顶,我们总要离开山脚。为了登上新一级的台阶,我们总要离开目前所在的这一级台阶。
有故事情节可读,阅读当然是会更轻松一点。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轻松,不想费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爬到山顶,永远不会明白,何为“一览众山小”。
一切情节,都有它的尽头。不突破这个尽头,不超越故事浅表的情节,就无法深入其中,获得故事讲述者所要超达的微妙奥义。
其实,在这一卷中,为了照顾阅读,故事依然还是很多的。只是,它们看起来不太连续罢了。
接下来,继续讲那天晚上在酒店,我拜读经书后的体会。
(二)
有一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佛祖不是一个神。他和我们一样,是历史中活生生地存在过的人。他是尼泊尔王子。他有父母,有妻妾,有儿子,有亲戚朋友,有弟子,有护持他教学的信众。
他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四大真相。他一生49年,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过着和我们普罗大众一样简朴、清贫的生活,每一天都在进行着大众的教化。教化的内容,就是他看到的四个真相,已经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如他一样,发现亲证那四个真相。他的发现,是可以无数次由所有人来加以验证的。只要人们肯按照他所教示的科学方法来重复他走过的道路,就一定能如他一样,发现他所发现的事实真相。
这四大真相,就叫做“四圣谛”。
这四大真相,是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并运作的,它不是自从佛祖说出来以后才按照那种规律运作的。它与佛祖说了没有,是不是佛祖说的,根本没有关系。
只要理解并且在宣说着这四个真相,不管那个教学系统的名称叫什么,叫小乘系统也好,叫大乘系统也好,叫这个派那个宗也好,甚至根本都不叫佛教这个名字也好,它都是佛祖的意思,都是正法。
释迦牟尼晚年就已经看到了,在他活着的时候,一些学生就开始把佛法定义为“老师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不是“所教示的真相”,所以,后来他才会一再地否定自己说过的各种话,乃至于在《解深密经》中,把“因缘”之说也彻底否定了。然后,也才会有对迦叶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教学方法的共同探讨是没问题的,但互相攻击否定对方不是正法,就未免辜负佛祖一生辛苦说法的这番心意了。
这都还是其次的,主要是自误误人,令自己陷入烦恼,并且断送他人慧命。
将一生花费在这个上面,未免可惜。
不过,凡夫就是这样的。两人以上就有权力之争。能做到无争,就已经不是凡夫了。
(三)
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的浪漫主义色彩显然浓厚多了。
它非常重视对于权威、神幻、偶像化、器物化、仪式化、膜拜等工具的应用,而且,历代祖师也都比汉传佛教的祖师更重视神通示现。
如果有一个祖师可以空中飞行啊,全身放光啊,死后变成一道白光啊,藏传佛教系统一定会大肆宣传,详细记载,反复讴歌,热情膜拜的。当然,与此同时,也总会夹杂在讴歌里面,顺带提醒一下大家,不要执著这个。
但很多人因为凡夫总是喜欢乱神怪力的东西,可能就只看到了放光动地的各种神通,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如影随形的提醒:不要执著。
而在汉传佛教的整体风格上来看,历代祖师空中飞行的记录不是很多。无论是般若宗、三论宗、还是唯识宗,对于这种东西,都不大屑于记载。
“末技”罢了,一笑而已。
对于真正得了那个“大神通”的人,真正见到了“空性”的人来说,变成白光,放射五彩光芒,空中飞行,点铁成金,凌波虚步,在画上的奶牛身上挤出牛奶,这些算得了什么呢?见到了空性,岂止可以玩这些游戏啊,简直是想怎样就怎样。
《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他代表悟到了空性以后,就可以神通广大,简直是想怎样就怎样,神鬼难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藏传佛教的教育对象和汉传佛教的教育对象不大一样。
藏传佛教主要面对的,是文化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从萨满教和巫术、女魔的传统世界里过来的藏民,而汉传佛教进入汉地之后,主要要教化的对象是:受过良好系统教育,拥有深厚儒道功底的高度文明程度下的大批知识阶层。
藏传和汉传的不同特色,正是一颗种子落入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后,各自找到的富有创意的发芽方式。正是佛法教育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证明。
很难想象,如果莲花生大士不一路仰仗示现神通,挫败萨满教,打开传法局面的话,西藏的佛教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