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兄弟和睦,当真是楷模。”
华二老爷点头,自家兄弟还是很给力的。
老尚书能说败家儿子拖累儿子败家吗。有点绕口呢:“老臣愧不敢当。”
圣人:“爱卿呀,辽东事已至此,郡守同守备如何还要等监察御史的折子上来再看,可朕看,爱卿的嫁接干果很适应在辽东普及。”
华二老爷激动:“回圣人,小臣愿意亲自下辽东推广。”
圣人:“额,那倒是不必了。华爱卿还是在京城实验出更多利国利民的农耕项目才好。至于辽东的事情,还是让监察御史来做的好。”说完顺便看看华老尚书,意思就是朕真的已经很帮忙了。
话老尚书能说什么呀,谁让儿子那么让人糟心呢。还有就是圣人终于意识到,已经跑题很远了。从辽东的官员,已经跑到华府收支上了。难道是他老人家年岁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圣人收回和蔼的面容,依然威严的坐在那里:“功过与否暂且不论,作为一郡之首,作为一郡之父母。竟然让一届夫人身怀六甲上阵退敌,实在丢我大梁男儿的脸面,这样的官员怎么能容我朝堂之上。”
下面一句话没说的御史上大夫冯老御史上前一步:“陛下盛名。”
在冯老御史心里,这也算是对孙女有个交代,好歹自己也算是为那倒霉的便宜重外孙女说过话了。天知道他老人家对于那华府娘子是个什么态度。
圣人颔首。到底是老臣,知道他的心意,御史们能知情识趣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圣人接着说道:“辽东郡守推卸责任,攀扯一届妇人之举令人不齿,老尚书家教森严,府上娘子贤良淑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更是忠君爱国,当以为楷模。”
这话冯老御史是说什么也不会响应的,所以想得到老御史在此响应的圣人没得到回应。一时间朝堂上静默的厉害。
华二老爷神情激动:“臣替臣女谢过陛下之恩德。臣女能得陛下金口洗清含冤,是臣的福分,是臣女的福分。臣谢过陛下隆恩。”
好吧这里有响应的就好。就是老尚书都上前磕头谢恩。倒霉孩子啥时候要少折腾出来点事他老人家死都能放心了。父子二人感激淋涕。
若不是知道他家儿子前三十年过的太太平平的,老尚书肯定会认为他家儿子同圣人有莫逆之交。没看到官员都没有处置,先把他家孙女的名声给洗白了吗。圣人对于他儿子实在太过爱护了些。
圣人做事不会给人留下话柄,所以尽管辽东守备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可圣人依然在朝堂说了,要等监察御史的折子上来之后再做决断。
华二老爷是非常乐意的,池二郎如何,那也不过是个姑爷。只要他闺女身上没有背着十宗罪就成。闺女名声没有损,还得了御赐的贤良淑德,忠君爱国,华二老爷做梦都能笑醒。比他自己升官还让人高兴呢。
便宜那辽东郡守了,竟然只是罢官而已。
下朝华老尚书对于儿子已经不想在多看一眼了。尽管华二老爷恭谨的走在老人家身后,依然没得到老人家一个眼神。
当然了华三老爷不知道他家二个一句话给他赢得了多少的好名声。
甚至有人说了,老尚书的老儿子通于庶务,发财有术,不然能禁得住败家兄长折腾吗。所以有些人已经准备同这位发家致富有方的三老爷多多熟悉了。
没法子家大业大,子孙繁盛,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大家过的都不容易,别看一个个都是那种俊雅飘逸的大家风范,真要是没有银子,光有官位也是玩不转的。老尚书英明呀,官商勾结果然才是硬道理。
多次被人打招呼被明里暗里的询问经营什么营生的时候,华三老爷算是明白了,他大把的撒银子出去,就弄来了这一摊子糟心事。
盛名之下借给自家哥哥的银子算是要不回来了。好名声侄女赚了,大把消费银子的豪爽他哥哥得了,他就得了一个精于庶务的名声,好歹他也是进士及第好不好。
华三老爷一点都不觉得这话是在夸人。太具有侮辱性了。糟心都不能形容他的心情。
华三老爷悔不当初,有这个银子自己就该给自家闺女折腾的吗。所以在京城的华三娘,同华五娘同时得到了他爹给追加的大批嫁妆,两个闺女高兴了,华三老爷心里也平衡了,没道理我挣得银子都便宜了侄女,自家闺女反倒紧巴巴的不是。
当然了华三老爷就不知道,这才是个开始,他的兄长都不简单,远在京城之外的华家大老爷听到自家兄弟大手笔的给附上娘子追加嫁妆的时候,还来信替他家闺女讨要嫁妆呢。
那时候华三老爷才知道亏大了,幸好华府就这么几位娘子,不然他家夫人的脸肯定再也白不起来了。还有就是大半家财都扔出去了,他儿子可要怎么办呀。
华三老爷才不得不真的把心思沉于俗物,为自家儿子娶媳妇做准备,外面的谣传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池二郎出去两天一夜,回来的时候,一身血色的战袍,身上浓重的血腥气差点让芳姐吐得站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