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便是杨展——那场发生在江口之战的将领。此战差些让张献忠全军覆没,以杨展大胜而终。”杨坤娓娓而言,
“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清人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为何物。
“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据杨坤所说,清人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载,当年张献忠江口战役大败而焚舟之时,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
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得到了这批宝藏。
杨展是蜀地乐山人,在整个巴蜀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乐山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
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可让后人怀疑的是,即便杨展得到了张献忠的宝藏,也不可能是全部。因为杨展在张献忠死后两年也战死疆场,
短短两年内,他怎么可能花完张献忠数千万两黄金白银?关键是,绝无史料记载有人从杨展府邸和军营得到大量财宝。
又据《蜀难纪实》载,张献忠一千多艘木船里的金银财宝沉入了彭山江口境内的水域后,
“累亿万,载盈百艘”,那些满载金银珠宝的沉船堵塞了江道,水流改道,水漫田埂。
根据这一记载。彭山_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前赴后继的寻宝者所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少之又少。
那么张献忠这一笔金银财宝到底流落到哪里了呢?
《彭山_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实际上,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王朝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
但根据后世多方考证,清廷所打捞出的这些金银只是张献忠宝藏中极少的一部分。
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清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
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
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你说的这些,都是明清两朝各方人马和势力在寻宝,但他们找了几百年都没有找到,这对我们来说没任何意义。”厉凌听到这里插了一句,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三张藏宝图,这和你说的这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史实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张献忠的确是将那笔巨大的宝藏藏在了一个地方。”杨坤答道,
“明清两朝的各方势力寻找宝藏,往往根据一些史志和风闻,自然无功而返。
“因为在清王朝咸丰帝之前,江湖上虽然盛传张献忠宝藏有藏宝图,却从来没人找到过。
“但在咸丰皇帝即位之后。江湖上便开始流传清王朝找到了藏宝图,只不过,当时江湖各方势力自然不敢和满清王朝作对、到大内去偷藏宝图。
“只是,清廷虽然得到了藏宝图,但他们同样还是没找到宝藏。这让天下寻宝之人匪夷所思。
“按道理,清廷有了藏宝图,以一个王朝的实力,他们是绝对能找到宝藏的,于是,江湖上便开始流传,清王朝找到的藏宝图是假的。
“应该是清同治七年,紫禁城内发生了一桩没有记录在史书上的事件,而这件事,将我们杨家人和刘家人都卷了进去。
“到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张献忠藏宝的确是有藏宝图的,而且,一共有三张。
“而清王朝之所以没能根据藏宝图找到宝藏,是因为他们只找到了两张,第三张藏宝图他们一直找不到,是以功亏一篑。”
厉凌微微颔首,根据三师兄所说,当时刘基告诫后人,一定要阻止满清王朝找到张献忠藏宝。
因为如果清廷找到这笔宝藏,清王朝的国祚气数可能还会再延续两百年,如此,汉人要收回河山要等到21世纪了。
而刘家后人也不负所望,他们找到了一张藏藏宝图。
清王朝虽然找到了两张,却因为一直缺刘家人手里的第三张,所以满清寻找张献忠宝藏的大业最终失败。
“清王朝同治七年,应该就是1868年。”厉凌稍一计算说道,“紫禁城内发生了什么事,和你们杨家,还有刘家有什么关系?”
杨坤向厉凌伸了个大拇指:“我说出同治七年,厉大师就能换算出公元纪年,厉大师果然是高人!”
“拍这个马屁有什么意思?”厉凌苦笑,“我高祖父便是清朝同治年间来到美国淘金的,那些年份我记得比较清楚。
“那时候,美国西部正处于黄金开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