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上,沈氏正同着柳氏、王氏并几个孙女闲话,忽听得外面有紧急的脚步声,只见丫鬟进来禀报:
“老夫人:宫里来人了,说是宸妃娘娘传大小姐琦莹即刻入宫觐见,不得有误。”
沈氏一听,吃了一惊不知道为什么宸妃会在这个时候召见琦莹,柳氏却是心中狂喜,不由感激地看了一眼王氏,王氏却示意她不要声张。柳氏会意,赶紧带着琦莹回院子收拾装扮。王氏也趁机带着琦娇和琦芸离开了。
琦玉看着祖母的脸色不大好,便留下来安慰她:
“祖母,别担心了,大姐姐不会有事的,她那么好个人,一定会吉人天相的。”
“但愿吧,那件事情不是结束了吗,怎么会又找上琦莹?”
“祖母,现在想也没有用,您还是先歇着,万一是什么好事,你才有力气高兴么。”说着从丫鬟手里接过一碗安神茶,扶着老夫人喝了下去。一会功夫,老夫人就睡着了,红绫示意琦玉可以去休息了,琦玉摇摇头不用,就在床边的榻上坐着。
琦玉心里也很担心琦莹,刚才那样只是宽慰祖母,毕竟祖母年纪大了,又生了那一场重病,身体已经大不如前。那位宸妃娘娘到底要召见大姐姐是为什么呢,看刚才的情形,大伯母似乎也一无所知,真希望都能够顺顺利利的,别再有什么波折了。
这时又想起祖母从大堂兄哪儿打听的那个楚公子。说是人长得斯文白净,不爱说话,性子有些腼腆,有些才学。加之家庭简单,似乎真的很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要求。祖母又见了安平侯夫人,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只是年纪还小些,过上一年半载再提,楚家也默认同意了。
没想到担心了那么久的婚事就这样解决了,琦玉心里并没有想象的轻松,反而有些许担心。王氏会让自己这样平平安安地出嫁吗,父亲又会不会同意这样一门对家庭几乎没有什么助力的亲事?
正在这里胡思乱想的时候,祖母却已经醒了过来。
“玉儿,怎么没去歇着?”
“回去也睡不着,就在这里跟祖母混着吧。要不我陪你您到院子里走走,这会儿太阳也还好。”老夫人点点头,闷在房子里等消息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琦玉服侍老太太穿戴好,刚走出正德堂,就看见小丫鬟来报,大小姐回府了。
不多时就见柳氏同着琦莹进了正德堂,一看柳氏的满脸喜色就知道,琦莹这一趟定是安然无恙,琦玉也跟着高兴起来。柳氏和琦莹见过老夫人,便坐下讲述去见宸妃娘娘的过程。
“琦莹,宸妃娘娘召见你所为何事?”琦莹还是一贯的淡然,
“也没说什么,只是说听过我的名字,就想来看一看,还说了好些夸奖我的话,又赏赐了一些东西,就让我回来了。”
“没有提有关寿王的事情。”老夫人追问道。
“没有。”
“宸妃娘娘还说,她很喜欢莹儿,等到莹儿成亲的时候,她还会向皇上请旨赐婚。”柳氏激动地补充道。
“真的?”老夫人也很高兴,终于琦莹的事情有个圆满的解决,开心之余也不忘吩咐柳氏,去备几个好菜,今儿上好好庆祝一下,柳氏连连答应着下去了。
说到也怪,似乎是否极泰来,张府的好事从这之后就不断。首先是张厚顺利留京,竟得了个正四品的工部侍郎。然后是因为王尚书入了阁,张赞也被擢升为吏部尚书。最令柳氏高兴的是,终于有没人上门给琦莹说亲了。
来的人是翰林院掌院的薛夫人,老夫人和柳氏高高兴兴地在正房里接待,可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从薛夫人的嘴里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闻听张家大小姐行止端淑,我今日来也是受翰林院的楚翰林夫人之托为她家的嫡子求取。”老夫人以为弄错了,楚翰林家不是相看的琦玉吗,怎么会变成琦莹。她不放心又问道:
“张家大小姐?”薛夫人说道:
“正是,吏部尚书张老爷的嫡女。”这一下子,使得老夫人脑子中一片空白,半天缓不过神来。柳氏也是一下子惊呆了。薛夫人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又说了几句话,便告辞了,说是过几天再来听消息。
老夫人终于缓过劲来,连忙差人到安平侯府去问信儿。柳氏也不敢离开,陪着老夫人听消息。她的心里可是七上八下,这位楚翰林家与老妇人这边似已说妥,为何又闹着一出?难道是那日楚夫人来访看上了琦莹,还是因为琦莹得了宫里的召见,改了主意。
堂上的气氛很是压抑,柳氏劝老夫人先去歇着,她也执意不肯,就连琦玉等几个孙女前来请安,也被她赶了回去。
终于,快到了掌灯十分,报信的人终于回来了。原来安平侯夫人得了信,也很奇怪,也就立即遣人到楚翰林府一探究竟。那位楚夫人倒也爽快,只说儿子年纪大了,自己也急着抱孙子,所以左思右想还是觉着大小姐琦莹更合适。而且自己那天也见了琦莹,非常喜欢,所以很是抱歉,但也还是希望张府能答应这门亲事。
老夫人一听这话,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