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军工霸业> 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造一辆跨时代的轮式步战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造一辆跨时代的轮式步战车(1 / 2)

自从江晨回来后,就一直在忙公司的事情,一直所要下去走走,但是都没有时间。 23US.COM最快而今天,他特意抽出来了一天的时间,打算下去转转。事实上,他也是没办法了,下面的人已经催促他了好几次了。之所以这样,是江晨在一直关心一个研究项目,也属于是车辆研发方面。不过这次所研发的车辆,与以往的都不一样,因为这次所要研发的这款车,是直接奔着军用车辆来的。

以往江晨他们所研发的越野车实际上也是走军民融合道路发展,既能军用,也能民用。可以说这是综合了多方面的考虑,充分利用了资源,但是也是当时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江晨他们的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能支持这种专门用于军事发展的车辆研发。当然了,这类军用车辆的研发,本身也有极大的风险,所以当时为了公司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江晨才采取了这样的路线。

实际上,这也是江晨他们的一种尝试,或者说是根据现状所考虑的。毕竟军用车辆的各项要求都很高,如果贸然进入的话,很可能会遇到让他们措手不及的问题。所以江晨才会选择军民两用车辆,这也是一种保险方式。即便是一方不行了,那么还有另一方面可以保底呢。

而这次,江晨他们想要研发的世界上是一款轮式装甲车。说白了,是从当初他们从苏*那弄来的那辆btr-80装甲人员运输车上吸收学习的技术,然后依次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研发,从而研发出来一款全新的八乘八轮式步战车。而为了能够弄出来这款步战车,江晨可是花了很大的攻防。不但是从各方搜集来相关的资料,综合了苏*和西方同类型轮式步战车的特点和优势,还亲自操刀,参与了相关的设计,并对其部分性能也提出来了相应的要求。

比如这款轮式步战车的发动机马力,江晨要求舍弃btr-80两百五十马力发动机的配置,将发动机的马力提升到四百匹马力以上。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车辆的动力更加强劲,行进速度和通过能力也会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整辆车的性能。而且马力的提升,就可以使得车身的可以携带更大的重量,这就可以装备更厚的装甲,携带更多的弹药和人员。

至于这款装甲车的地盘,则是借鉴了btr-80的八乘八地盘设计,不过江晨也根据他的知识和记忆,将地盘换成v型防雷地盘,这种设计可以使得车底减小受到地雷和路边简易炸弹的袭击,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而且这种v型防雷地盘,也极大的增加了车身的通过性,增加了越野性能。至于悬挂还是采取了独立悬挂方式,这样使得每一个车轮都能独立适应路面情况,以适应复杂路面的行驶,增加通过性。

而且设计团队也舍弃了btr-80的车轮轮胎设计,而是换成了,更加立体的全钢丝子午线安全防护轮。这种轮胎的强度要优于btr-80所装备的橡胶轮胎,而且这种轮胎也更加适应道路行驶,增加了通过性。并且这种轮胎还可以在击中损坏后还可以以中低速度行驶,使其离开战场,脱离危险。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轮胎受损,而使得车内成员下车更换轮胎,从而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危险情况。

因为发动机马力大,加上是全驱动模式,所以这款装甲车的机动性非常高。在江晨的要求下,这款轮式步战车在公路上最大速度不能小于八十千米每小时,公路最大行程不得少于五百千米。越野平均速度不能小于三十千米没小时,最大爬坡度不能低于二十五度。并且可可以通过多种复杂地形,或者极端环境。比如这款轮式步战车只要要跨过一点五米宽的壕沟,通过零点四米的垂直墙等。这无疑是给整辆车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在江晨的明确要求下,研究人员还是想方设法想要达到这一要求。

至于车身,江晨则是借鉴了后世几款非常著名的轮式装甲车的设计思想,其中就有我们非常著名的09式,当然了,以现在的这个条件肯定没办法和09式相比,但是其设计思想远比这一时期其它轮式装甲车的设计思想要先进的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设计思想,就是模块化设计。整辆车都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动力、传动、行动、操纵、车体和上装武器六个基本模块组成。通过不同模块组合,实现底盘多种变型,从而与多种战斗需求进行匹配、集成。而且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车族的互换性,利于后勤维修保障。江晨也是完全的借鉴了09式的设计思路,让这一设计实习,提前几十年得以出现。

而且在其它方面,这款轮式装甲车,也是充分的采用了江晨的设计思想,或者说是综合了江晨所窃取的后世09式的设计思想,在综合了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向所综合出来的产物。在江晨的要求下,这款轮式步战车的全重不能超过二十吨,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减轻重量,增加其机动性能。车内乘员为车组3人加载员7人,正好一个步兵班的配置。其中车组三人,一人为司机,一人为车长,而另一人为炮长。采用国际轮式战车标准的布置形式,动力舱位于车首右部,驾驶员、车长位于动力舱左侧,战斗室居中,后部为载员舱。载员舱设有观察窗和射击孔,增强了搭载步兵乘车作战的能力和下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