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治身体的原因,在距离洛阳不足两天的路程,整个行军队伍足足耽搁了七天有余。当这位帝王能够面色红润的出帐子溜达的第二天,大军总算是开拔了。
对于这,贺兰敏之表示了无限的激动。荒郊野外的,虽然不是冬天万物枯竭,可是也没什么景色可看,早就待腻了。最关键的是,真子纯子两个早就已经到了洛阳城中。这两日往来的书信之中满满的都是想念,让贺兰敏之心动不已。恨不得赶紧赶回家去,看见两位美人儿。谁愿意在这儿和李治耗着啊。
当到达洛阳城的时候,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就不说了。在大唐,洛阳是陪都,这里的行政体制构建也相当完善。当然,这个时候唐朝的都城还是长安,而洛阳则一般是以东都称呼。在几年前的时候,高宗李治正是颁布旨意,将洛阳定性为唐朝的第二个都城,称东都洛阳。
正是将洛阳的地位承认了之后,李治就已经着手完善洛阳城的政治机构了。这两年的时间,也是卓有成效。长安城的所有政治机构,例如说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例如说大理寺,御史台等等在洛阳城中都设有分支机构。虽然没有设立像明朝一样的什么,另外一个南京陪都的礼部尚书什么的,但是同样的也都有主政官员。
其实早在李世民时期洛阳的重要性就早早的体现出来了,唐太宗时曾经浩浩荡荡的建设洛阳有三次。甚至曾经有过隐晦的意向确实想要迁都。不过当时因为长孙无忌和一帮关陇重臣的极力反对所以没能够成功。而且迁都事情毕竟很大,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这一向不是李世民的施政理念。
但是到了李治时期,尤其是长孙无忌死了之后。他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提升洛阳的位置,而且在都准备好后迫不及待的前往洛阳。在几年前的正式定性,更是将他的心思昭然若揭。
贺兰敏之坐在轿子中,看着乌乌泱泱跪倒在地的大臣们,花花绿绿的还真是挺好看。不过也只是偷偷的看了一眼之后,就赶紧将微微撩起的窗帘儿缝隙盖住了。毕竟他们跪拜的是李治,而不是跟随的任何一个人。这会儿之所以不让他们下轿也是这个原因。若是让在场的御史们看见贺兰敏之偷看跪倒在地的众位大臣,说不定还会参他一本。
可不要小看了洛阳城的这些官员。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的实权,但是既然被称为东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他们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在洛阳城做官儿,说不定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什么样的势力。
坐在车里的贺兰敏之微微有些失望,因为这次是陪着李治的原因,所以不能够看到那庞大无比的洛阳城城墙,也不能亲身感受着这个伟大的古都的魅力了。
记得当年第一次当了长安的时候,那个心情激动的啊,恨不得赶紧跑下马车,冲着苍天大声呼喊自己来到大唐了。可是如今到了洛阳,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车中,等着进城。
洛阳城没有长安城那么庞大,毕竟在这个封建社会里,都城的地位就代表着皇帝的地位。任何一个城池都不能够比长安城更加的庞大和豪华。
但是,洛阳城比之长安城更加出色的一点就是。这里很繁华,请注意,是很繁华,很繁华。这里一共有103个坊,有三个市。比长安城足足多了一个市,就可想而知繁华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了。长安城两个市,就已经容纳了全大唐,甚至是全世界那么多的商人。如今这里足足有三个市,每天的人流量,恐怕要比长安多上不少。
其实这也并不为怪。长安是在哪里?将近处于大唐帝国整个版图的西北地区。关陇贵族扎根依旧的地区,相对来说并不是很繁华。用中原人的话来说,那里已经将近是处于胡人地区了。就连如今的皇室也有着一些胡人血统。李家就被称之为陇西李氏。
洛阳在哪里?河南道,正是自古以来处于整个国家的中原地区。这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也是诗书传家的七家五姓盘踞的地方。整整数千年来,这里都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繁荣地区。文化繁荣了,经济自然也就随之昌盛。而且,七家五姓在这里盘踞了这么长时间,光是他们经商就已经能造成这个地区的繁荣了。
其实贺兰敏之一直觉得,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治或者是武则天,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执政时期都想要将政治的中心逐步的向洛阳转移,和七家五姓有着根本的原因。
首先,李世民是完全从大局出发。长安毕竟还算得上是偏居一隅。从北方的角度上来看,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若是从全国版图上来看,未免对于南方的很多地区,无法达到有效的控制。而且他一直想要摆脱所谓胡人血统的困扰,这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都城放在中原地区,这就无异于是承认了这个统治的华夏正统性。
李治则是为了摆脱关陇氏族的控制。长孙无忌时期,关陇的力量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在西北地区整个政治就没有办法摆脱关陇贵族的影响。那句话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人家的地盘儿上,难免就要受人家的影响。
既然这样,把都城都迁到洛阳去,那么就不会受到关陇氏族的影响了。这个时候山东氏族示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