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七十九章明军威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九章明军威仪(1 / 2)

景福宫里,朱慈起了个大早。 23US.COM最快一边笑着与众人打着招呼,一边去了勤政殿。里面,吴与高名衡等官员已然齐聚了。

朱慈拱手朝着众人赔了个不是:“让诸位爱卿担心了,是朕的不是,朕过意不去,一早就过来赔礼啦。”

一干大臣们见此,哪里敢大刺刺地接下来,纷纷起身道:“陛下言重了……”

“臣等一片赤诚之心,陛下知晓,臣等就心满意足了……”

“都是臣等应该做的……”

……

吴与高名衡等大臣们见朱慈这般,面上当然不敢接话,但见朱慈这个态度,心中都是纷纷熨贴的。

至少,这说明朱慈不是正德皇帝那种完全沟通不了的人。

一念于此,场内气氛一派欢畅。

众人在勤政殿里汇合,享用了朱慈御厨班子里提供的早膳,随后便都开始拿起了行程单子开始看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说起这个安排,其实也是愁白了众人的头发。

不管是大明的官员们还是朝鲜的博学鸿儒门,听见国事访问几个字都是满头包,迷茫又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毕竟,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先例的事情。

甚至,要仔细说起来,上一次来自中国的皇帝抵达朝鲜半岛的时候,还是当年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呢。

虽然高句丽与而今的朝鲜国不是一个概念,但的确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安排。

对此,朱慈其实也是心中不怎么清楚。但是,好歹后世注意过相似的新闻,总算把思路确定了下来,至于其他细节,自然有两国有司官员自己忙活去。

至于大明这一边负责的大臣们如吴、高名衡以及陈贞慧等人会不会愁白头发,那就不是朱慈应该关心的范畴了。

他总归是相信自己大臣能力的。

而最后,结果也的确是让朱慈颇为满意。于是乎,在东方这片在后世被欧洲人认为愚昧落后的土地里,竟是先一步西方成长出了现代化的外交礼仪。

国事访问的规范礼仪最主要的就是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其实是昨天已经完成了一半了,就是昨天国王李亻宗亲自出城迎接。只是,朱慈自己耽搁了时间,众人入城以后,草草见了文武百官道路两旁的百姓就天黑了。也没来及进行下一步的欢迎仪式。

为此,朝鲜人倒是自己挺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一步是奏国歌并检阅仪仗队。当然,还有奏响礼炮。国歌好办,这么大一个国家,选几个乐手并不难。就是此前大明定下来的国歌都是些让朱慈大为感慨审美的雅乐,古风是有了,观赏性就够呛了。

至于朝鲜的军力如何,众人自然都是心知肚明。为此,随同凤林大君回来的还有陆军学校的几名资深教官。

大明直接提出了手把手教仪仗队的意愿。

虽然大明的善意很明显,表达理解都毫无疑问。

但显然,小国也是有尊严的。

军力也许不强,但拿出点场面的面子活还不会么?

对于这一点,李亻宗好歹是有一些信心的。只是……

当林庆业上奏,并且带着李亻宗见了一趟明军仪仗队的表现以后,李亻宗自己就打了退堂鼓,寻思着左右练几十个兵也没事,这才迅速应下,并且更加紧张能不能练好仪仗队。

毕竟,这可决定着朝鲜国的体面。

事大至诚,自然是要竭尽全力,侍奉周全。要是到时候上了场拉稀,自己丢脸不说,大明也会轻视与不悦。

眼下多出一天的时间训练,李亻宗还稍稍安心了一些。

朱慈带着朝臣出发,前往去了昌德宫的广场上。

一切准备就绪,朱慈步入宫门。一共二十九门礼炮齐齐轰鸣。

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其实是应该鸣二十一门礼炮的。因为这是个礼仪传统要追溯到英国人身上。十七世纪多数英**舰的火炮就二十一门。在海面上,两艘船只相遇,如果要表示没有恶意,就会轰鸣二十一门礼炮释放善意,表示自己没有攻击的意思。如果要去一个国家加水补给,进入港口的时候,也要鸣炮释放内里弹药。

朱慈明面上是陆路来的,其实是通过水师先一步抵达朝鲜,担任运输任务的是驻扎在仁川军港里的北洋水师第一舰队旗舰,登州号,登州号可是足足有二十九门火炮的大船。

自然,这个数字也就定在了二十九门上。

礼炮轰鸣过后,朱慈开始检阅朝鲜的水陆两军仪仗队。里面,朱慈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显然,由于缺乏足够多的骨干,李亻宗实在担心出纰漏,干脆就让前来帮忙的明军教官直接编组进入。

对此,朱慈笑容绽放,挥着手检阅。

国歌奏鸣,礼炮轰出,朱慈放松地走在昌德宫的广场上,检阅着朝鲜的仪仗队。

由明军手把手交出来的朝鲜仪仗队迈着正步,走在广场之上,伴随着朱慈的脚步,哗啦啦秀着花活,变换着姿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