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皮肤消化不了多余的油脂便溢了出来,从表面上看,这个人也就出油了,说起来这也算是种富贵病了,“富得流油”嘛!但到底是富贵人家出的毛病,又何致于满大街的控油产品?
社会上常常称一些人很“油”,大多并不是指它的贬义,更多的是带有些亲昵的味道,并伴有呵呵的笑声,如此声情并茂,似乎这“油”也愈来愈fashion起来了。以往说一个人很“油”,往往是指这个人油嘴滑舌,油腔滑调,但就目前而言,这嘴皮上的油已经越来越不够看了。为人圆滑,处世周到,做到八面玲珑似乎还有点困难,但四方通吃还是有所必要的。
油了的人,一开始其实也不油,也敢说些真话,耍些真性情,但总免不了处处碰刺,处处坎坷,待到全身布满了伤痕,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便也开始学会了“出油”,虽然也总免不了碰刺,虽然那疼还是依旧地疼,但润滑、润滑也就过去了。
变油的人,往往十分看不惯那些没油的人,或者油性不够充分的人,总得想个法儿,把自己脸上的油渡过去,可不能总顶着一个油汪汪的脸去教训人吧!只好先买些控油产品,把脸洗干净了,然后再板着个脸,拿着手中的“教鞭”,以一种言传身教,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在无油者或者少油者面前,左挑挑,右捡捡,用一个质检人员的心态去翻倒估弄,给他们贴贴标签,打打记号,待到出油量合格了,方可“孺子可教也”,方可“学以成而师以毕”了。
这种变油者的“厚爱”,以一种师承的方式,从上一级传到了下一级,从上一代传到了下一代,独自己受苦不行,非得叫年青人尝尝我的厉害不可。鲁迅先生认为,这些大多是由于记性不好的缘故,但究其是何种记性,又能如此快地叫人翻脸不认人呢?当了上司的人,在老板面前“油”了,在他的下属面前便不“油”了;当了老师的人,在学校的教导主任面前“油”了,在学生面前便“不油”了,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当了官员的人,在领导面前“油”了,在所谓的人民父母官面前,便“不油”了,这就是所谓的官威嘛!这些受迫着出油的人,反过来,亦受迫着他人出油,这所谓的“不油”,也算是一种“油”的体现了。
呜呼!我算是明白了当今市面上控油产品如此多的原因了。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出油焉有下面不出油的道理?是故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面黄肌瘦的年青人,在饱尝着生活艰辛不已的同时,脸上滴着豆大的油珠,用手扣一扣,厚而肥的油脂便也出来了。但年青人终究是年青人,如果让上面人发现自己那老练的油脂怎么行?如果让上面人发现自己的油脂比他们的还厚还匀,那还得了!只好买点控油产品,把自己弄得像个上面人以为的年青人样子,才行呀!
出油的人是极擅长说话的,尤其是好话,已经说得麻木了,毕竟满嘴的油水嘛。所以油了的社会,是“和谐”的,是“和睦”的,是处处“友好”的了,因为这里只有好话,即便极罕见的出了某一句所谓的坏话,也会被无数的好话给淹没的。
油了的人要想便不油,那是极其困难的。控油产品是不能指望的了,因为那油已经深入骨髓的了,非得放到油锅里煎炸不可,须得让他们碰上几块真骨头才行,这样或许他们才会明白什么叫换位思考。对于绝大部分年青人来说,在执掌“教鞭”之前,在那些老“油”了的人面前,还是先装点“油”为好,但也并非什么事都得油来油去,个中分寸,还得自己把握好才行。
小小植树
记性不好是鲁迅曾写过的一句话,大致如下:每每刁难儿媳的婆婆,之前也是受气的儿媳;每每腐败了的官员,之前也是痛骂这些官员的学生;每每仗着老子本色教训子女的父母,之前也是家庭的革命者。虽然这些跟人生阅历,社会境遇有关,但大抵还是记性不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