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宪字孝章,曾任尚书令,这可是不得了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不过后来因为政治风暴被贬到吴郡担任太守,历史上用器量雅伟四字形容盛宪,说明此人胸怀宽广,气量非凡。
严舆对于上辈子读过不少关于三国的书籍,虽然对盛宪了解不多,但却是记住了这么四个字。
不过严舆并不是第一次接触盛宪,早在数年前的水灾中严舆便是见过了盛宪。盛宪对于严舆赈济灾民一事很是欣赏,甚至打算举孝廉让严舆为官。只是当时严舆还未满十三岁,实在是太小了,所以此事便是搁浅。但是现在,联军伐董即将开始,严舆也已经十六岁,时机已经差不多了。
到了太守府,严舆见到了盛宪,说明了来意。当然,不能摆明了说要官。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扯虎皮做大旗,说些什么报效朝廷之类的话。
盛宪本来就对严舆印象不错,在随意与严舆交谈了一番之后便说道:“我当举安邦为都尉。”
“感激宪公成全。”严舆当即躬身道谢。
“国家值此危难之时,正是需要安邦这样的青年俊杰。且老夫本身与军事也不甚擅长,安邦此来便帮了老夫大忙。”盛宪摸了摸胡子,笑呵呵的说道。盛宪本乃汉朝名士,善于学问政事,对于军事不能说不了解,但确实不是很擅长。而盛宪也知道严氏所练的那一千精卒,觉得严舆在军事上还是能信得过的。更何况严氏还与山越交好,这更是盛宪选择严舆的原因之一。
“小子定然全力辅助宪公保一方平安。”严舆再次鞠躬,心下颇欢喜。虽然举孝廉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有正式的任命下来,但是这个时候太守的权力已经很大了,盛宪既然已经同意推举严舆,那么严舆恐怕马上就能够走马上任了。
吴郡本来就还有三千郡兵,虽然这三千郡兵的战斗力很渣,但是这仍然是让严舆手中的力量提升了数倍。严舆也不准备将这三千郡兵全部划至麾下,只打算挑选其中精锐与自己的部队一同训练,只要有三千可战之兵,严舆就有信心参与到伐董联军当中。要知道,曹操当初也不过举兵几千而已。虽然曹操作为发起者之一,不是严舆能够比拟的,不过严舆本身也没有打算成为一路诸侯。只要能够参与,而后捞到军功便够了。
果然,严舆的猜测没错,过了不到三天,盛宪便是让仆人来到严府,让严舆走马上任。
吴郡的三千郡兵大部分驻扎在吴郡郡城三里外的军营里,严舆来到了军营里。所有人都知道严舆是新上任的都尉,所以无论在军营里还是不在军营里的大大小小的将官都是早早到了军营,迎接严舆的到来。
太平盛世文人强势,但在乱世当中能够掌握军队的武官却是更受欢迎。所以这些人里面,不少当地氏族之人,而作为吴郡大族,严舆认识不少人。
“吾等恭迎都尉大人。”以一名中年文士为首的将官们向严舆行礼,严舆认识此人,是当地张氏族人名叫张玄。张氏在吴郡也算大族,张玄担任军司马。以前盛宪兼职都尉,旗下只设有这一个军司马,设有平时却是此人管事,在众人当中算是身份最高的。
“诸位不必如此客气,请起,请起。舆受宪公厚爱,执掌一郡之兵,还需多多仰仗诸位。”严舆抱拳笑道。
众人起身,其余将官都站着没动,只有那张玄上前说道:“多谢都尉,不过今都尉前来是恐为公事,请容下官禀报些许事宜。”
严舆点点头,他对于吴郡这三千郡兵了解其实并不是很多,有人介绍倒是正好。
“今我郡名有三千军士,然实则只有两千七百三十四之数。其中军司马一人,军侯十三人,屯长二十七人,队长、什长、伍长若干。”
汉朝军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队、百人一屯、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分别设伍长、什长、屯长、军候、军司马或是校尉。其中屯长、军候就是最基础的指挥官,在军队中地位较高。
两千七百人的军队,无论如何也至少有两名校尉或军司马一级的将官,而现在却只有眼前这一名军司马,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耐人寻味。
严舆既然准备接收这三千郡兵,便早已经打听了一些消息。知道张玄一直想要补上都尉一职,只是盛宪一直没有答应。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严舆就知道,想要将这三千郡兵抓在手里恐怕没那么容易。
“虽然我部人员不齐,但这些年来勉力之下还能维护一方平安。然近些年许多军卒都已近年暮,若是再无人员补充,恐怕数年之后,我郡将无可战之兵。”军司马说完退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倒是很谦卑的模样。
只是严舆明白,张玄一上来就扔给自己一个烫手山芋,对于自己这个突然出现的都尉恐怕不是那么的高兴。人员不齐、军卒年迈,这些事情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既然一直这么拖着,恐怕便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来着不善啊……
严舆看了看这张玄,又看了看下面的将官,大多数都是低着头,不与严舆目光相接触。严舆明白,张玄在此经营许久,恐怕下面这些屯长、军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