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起于184年,声势浩大,尤其是中原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现在已经是189年,黄巾之乱已经平息得七七八八。但是虽然大致平息,但是四散的黄巾贼却还是有的。更何况还有那些假借黄巾名义的强盗,总的来说,乱世当中并不适合十四岁的少年独行。
只是这日吴郡却来了一名翩翩少年,那少年看上去也就是十四五岁,戴着斗笠,腰间别着一柄长剑。身着虽然算不上华贵,但是却也不像是普通人家。
少年到了吴郡只是在城里闲逛,看看当地风土人情。只是与当地人交谈一番,不经意间便会问起严氏,虽然每个人只问一两句,但是这一日与少年交谈的当地人不下十数人,已经足够了解一些东西了。
晚上少年随意找了一农家过夜,躺在床上回想一日所得。今日交谈那十数人,大多对严氏都是赞美,少数的不满也都只是多年以前的了。
而关于严氏,这一天来,少年听到的最多的赞美便是关于严氏严舆。当地人并不直呼严舆姓名,而是称其为严氏二公子,示意表示对严舆的尊敬。
因为几年前吴郡发大水,当时官府无能,根本无力救助民众。严舆当时恳求兄长严白虎放粮救助百姓,并且呼吁吴郡富族捐粮,一举获得了极大名声。而后又经常帮助邻里解决争端,平时乐善好施,可以说严氏能有这样的名声,大半是严舆功劳。
要说严舆其实并没有做贤人的天赋,之所以这样,那完全是刻意做出来的。几年前的大水,灾民流离失所,严舆确实不忍。但之所以会开仓放粮,却是有目的。
民心是一方面,但严舆真正关心的却是名声。在三国,名声这东西可是很重要的。他既然决定严氏要成为这乱世当中一军阀,那么两样东西必不可少。
一是实力,二是名声。
实力自然不必多说,而名声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其中代表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作为超级大名门,袁绍与袁术手下都是吸引了许多人才。这纵然是因为他们实力强大,但是这名声也是不可忽视的东西。
当然,严舆的这点名声跟袁氏四世三公当然没得比。不过凡事总要去做,要是嫌这嫌那的,那便一辈子成不了事。
严舆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至少在吴郡这一亩三分地,严舆的名声已经很不错了,甚至已经传到江东诸郡。
“看来明日有必要去见一见这严舆……”总结完一天所得,临睡前少年喃喃的念了一句,然后便沉沉进入梦乡。
此时的严舆并不知道有人正在刻意打探自己的消息,他正在江边训练招募的青壮。
虽然严舆穿越前并非什么特种兵,不过好歹也参加过军训,知道一些基本的训练方式。虽然很粗糙幼稚,但是对于三国时代来说,却已经足够科学前卫。
这些训练除了让这些青壮增强体质,最核心的其实只有四个字,令行禁止。
当然,说得简单,要想办到可是不容易。因为此时战争,最强调的是将领与谋士的能力,对于士兵素质要求并不高。
当然,高素质的军队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像高顺手下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白耳精兵等等。不过总的来说是少数,要训练这样的精兵当然是不容易。
何况整整一千人,整日不思劳作,日复一日的训练。训练完后敞开肚子大吃大喝,即便是家底颇丰的严家也是有点吃不消的。
不过好在连续三年吴郡都是好年景,加之严白虎竟对屯田很有一番见识,使得吴郡连续三年大丰收。此事让严氏在当地名望上升不少,对于严舆来说则是意外之喜。
由于历史的前瞻性,严舆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直很重视储备粮草,所以一时半会倒是不会因为这个发愁。
除了基本的训练之外,严舆还让一千人分为两队,持裹布头的木枪相互拼杀。这天的训练项目正是这个,严舆正看得兴起,想要加入进去,突然一仆人前来说道:“二公子,有一少年公子前来拜访。”
“哦?有请有请。”自从严舆声名鹊起之后,有不少人前来相见,所以严舆也不奇怪,只是让人将那少年带上来。
“在下庐江周氏族人,尝闻严氏二公子贤名,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拜访。”少年见到严舆后拱手说道。
严舆看着眼前这翩翩美少年本来有些嫉妒,但是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却是让严舆将那一点嫉妒之情抛到九霄云外,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客气,客气,请问这位公子可是庐江舒县周氏?”严舆换了个礼后问道。
“哦?严二公子听过?”少年之说了庐江周氏,庐江周氏又不是一家两家,没想到严舆竟然一语猜中了自己来历,少年一时间有些惊讶。
“庐江舒县周氏大名鼎鼎,世代为官,三代两太尉,这一代便有周异担任洛阳令。名声堪比南阳四世三公的袁氏,在下岂能没有听说过,不知公子是家中哪位的俊杰?可是洛阳令周异之子,周瑜周公瑾?”庐江,周氏,又生得如此俊美,其实对于严舆来说,来人的身份已经是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