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宝钗生日当天,宝玉约黛玉去吃饭,还很热情的给黛玉说,她爱听哪一出就帮她点哪一出。可惜黛玉不是宝钗,不会像宝钗一样顾着对方。也就宝钗的事情上,黛玉每每都会使性子。黛玉说:“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接下来,宝玉说的话,就真让黛玉没法使性子了,宝玉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叫一班子,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注意一下,宝玉用了“他们”“咱们”,让黛玉心里感受到,她和宝玉才是自己人,宝钗一伙呢,那是外人。所以,才一起携手出去啦。
吃了饭,开始点戏了,在老太太的坚持下,宝钗点了一出《西游记》,不要以为宝姑娘真喜欢这种戏,以她的审美,估计不看侯孝贤,至少也是看王家卫嘛。王熙凤呢,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西游记》我就不解释啦,地球人都知道。《刘二当衣》是啥呢?是一出滑稽小戏。大概讲的就是穷汉刘二,一大早去当铺,但来来早了,当铺还没开门呢,他就站在门外等待,然后做一些滑稽的动作消磨时光。这就是纯粹的无厘头表演了。这两出戏,老太太十分喜欢。然后黛玉也点了一出,作者没有写,也没必要写了,用脚趾头都猜得出她点的,估计就类似于《刺客聂隐娘》这类的电影。
古代的戏,是一折一折演的,也就是一个连续剧,挑里面的一段看看,所以几折戏下来,又没了。老太太继续让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山门》,也就是《醉打山门》,没听过吧,不要紧,听过“醉打镇关西”没有?对,没错,就是《水浒传》里面鲁智深的故事。
这下文艺青年贾宝玉同学受不了啦,抱怨宝钗只点这种没品位的戏。宝钗给宝玉普及功课,说我点的《西游记》《水浒传》可都是我国四大名著里面的,待会还要点《三国演义》呢,你敢说这戏没文化?不要以为这些大字不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就不好——好吧,其实以上都是我胡说的。宝钗解释大概的意思其实是,虽然这都是吵吵闹闹的市侩戏,但是这出戏里面有一首词,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意境,这词牌为《寄生草》的词,内容如下: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我也装一下文艺青年,这首词大概意思就是:缘起缘灭,世事无常,来去无踪,了无牵挂。
宝玉听闻鲁智深的唱词,也颇为欣赏,这些话,不就是宝玉自己常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么。于是宝玉忍不住又佩服了宝钗一次。这下轮到黛玉吃醋了,说他还没出《山门》,就开始《妆疯》了。至于《妆疯》是哪一出,我也不知道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就是讽刺宝玉装疯。
这一段大概点出了一些戏曲,而且还是市侩通俗得不得了的戏曲,但是,估计咱们读者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就算免费上映,估计也没兴趣看,这包括我在内。我常常想,很多人惋惜,什么京剧、豫剧、川剧,甚至高雅的昆曲日渐没落,这是大可不必的。文化传播形式,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那总不能让我们现在还兽皮裹身,节日里面百兽共舞吧。它们其实没有被时代逐渐淘汰,而是蜕变为新的形式——电影,这不就是古代的戏曲么?
大概今天戏曲演出很成功,老太太亲切接见了两位小演员。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大家都叹息了一回,为啥要叹息?要知道,在古代,他们可不是受人爱戴的“表演艺术家”,也不是千万粉丝拥戴的“小鲜肉”,而是被人直呼“戏子”,是社会最最底层的人。只有穷得叮当响的人家,才会把孩子送去受这种罪。而且,即使当红名角,也是被有钱的公子哥儿当做玩物而已。所以,当凤姐说其中一个孩子长得像某人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宝钗也点头不说。嗯,这种心领神会的传统,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倒是一直被继承下来了。不懂的,不会说;懂了一半的,说出来;完全懂的,则啥也也不说。所以,当史湘云不顾宝玉的眼色,脱口说出像林黛玉的时候,就让黛玉生气了。
所以,两人怄气是在所难免。当晚,史湘云就要收拾行李回家了。而黛玉也因为被众人笑话,而气愤不已。最难受的,还是我们的千年老好人贾宝玉,这其实与他有何关系,协调关系的他,被两边都当做出气筒。于是他回去,拿万年老好人袭人撒气。末了,写了一首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位爷大概觉得写得太过高深,怕凡人不懂,于是又填了一首《寄生草》的词牌备注,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大概意思是啥?我前面已经文艺过一盘了,就是那意思。
这位自以为顿悟的高人,感觉参透玄机,于是呼呼大睡。很可爱吧,如果真参透玄机,没有达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水准,也要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见地,而他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