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如果这样读石头记> 第1章 001读了很多遍红楼梦,依旧看不透名利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001读了很多遍红楼梦,依旧看不透名利场(1 / 3)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从小有三个愿望:

1,出一张唱片;

2,拍一部电影;

3,写一本小说。

到如今,奔四的年纪,依旧一事无成。

没有音乐功底,连谱子都不认,唱片就作罢。电影,就更别提了,耗时耗力耗器材,根本不是我能玩得动的。那就只有写一本小说。

但是我整天忙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生活,哪里有那么多丰富的经历,写出一本让大家赏心悦目的书呢。这么多年,书还是读了不少。所以,就借这本书,分享一下阅读心得,自娱自乐一回,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第三个愿望。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大荒山无稽崖上的一块石头,化形为通灵宝玉,跟随神瑛侍者所降生的贾宝玉,在世俗经历了从极其富贵至家破人亡的起落,最终看透名利场,重返旧地。而我们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既没有大富大贵,也没大起大落,基本都是平平庸庸的走完一辈子。所以,看不透名利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块石头都要动凡心,更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子了。

没机会经历正真的名利场,可以说,连名利场是啥样的,都没见过,何来看透?我读《红楼梦》,顶多是隔着名利场厚厚的高墙,闻到那么一丝丝的味儿,然后加以想象,与大家分享罢了。

太多太多的人,都讲过《红楼梦》,更是形成了“红学”。那么为什么我一个小人物,也要写写心得?我曾经做过比喻,那些摄影发烧友,天天背着相机到处拍,他们的题材,拿出来,估计世界上早就存在了。但是为什么还要拍?既然都存在了,那拍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算你看得透,想得通,依然做不到。这就是人性。我就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了,每个人心中应该都会有答案吧。

《红楼梦》如果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空”字。曹雪芹写贾府,就是明确告诉你,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又点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其实又不那么重要。

如果真的是一个“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也啥都不用写不用说了,直接一句“你懂的”,甚至拈花带笑高端一把就够啦。那么,这厚厚的一部书,琐琐碎碎记录那么多的生活细节?其实曹雪芹也很无奈,感觉他也是看得透彻,却依旧觉得人世间有这么多事情值得留恋,值得回味。这也是人性的可爱之处。

感觉在我这个年纪(我是一名80后),喜欢读《红楼梦》的朋友,并不算太多。我主观臆断,四大名著里面,以广大群体来看,受众最小的,当属《红楼梦》。当其他几部名著,被反反复复拍了无数回,以连续剧、电影、动画片、游戏各种方式呈现到观众面前的时候,《红楼梦》还是静静地在一角。要知道啊,当《红楼梦》以《石头记》问世的时候,可红了。相传“开坛不讲《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在高鹗续写、排版发行之前,那可全是手抄本,大家争相阅读。其实在当年,它确实是风靡一时的时尚小说。估计通过这本书,十七世纪的普通百姓,也从中窥探到一些皇家贵族的日常生活。不亚于现在用明星炒作,让广大百姓喜闻乐见、正大光明观看明星日常的一面。

说到接地气,四大名著里面,《红楼梦》的遣词造句,很接近胡适提倡的白话文,简单朴实。排除里面的诗词歌赋,其它的句子都是用短句构成。没有气势滂溥的排比句,没有卖弄文字的修辞手法,仅仅用朴实短句,构成了这部作品,让人百看不厌。所以,这部作品,最精髓之处,就在于曹雪芹读懂了人性,抓住了人性。

文字虽然没变,满篇口语,也没啥官腔,可以时代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变了,很多繁文缛节也没有了,《红楼梦》里面,很多的描写,就慢慢变的有那么一点点难了,或者说,是变的容易被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恰恰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细节。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革,人性始终摆在那里,有善良,有软弱,有萎缩,有刚烈,等等等等。而《红楼梦》恰恰把握最好的,就是人性。

严格来说,《红楼梦》算不上一部故事性强的小说。某导演曾经说的,一流的电影出味道,二流的电影塑人物,三流的电影讲故事。《红楼梦》现在之所以受众弱,在于这部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基本从头到尾,都是琐琐碎碎的情节。通过这些琐琐碎碎的情节,一点一滴,渗出人性的方方面面。

就好比绘画,再好的技巧,也抵不过扎扎实实的素描功底。如果没有素描功底,不停去追求技巧,做一些形式上肤浅的卖弄,这些技巧,往往会沦为街头杂耍。所以当今绘画表现中,哪些搞得玄之又玄的“作品”,往往沦为大众的笑谈。

故事起因由和尚道士谈话开始,石头下凡,把经历的故事写成后,被空空道人看到。如果功利熏心,不能达到“空空”的状态,那么,就看不到这本书,或者说,看到了,也只是睁眼瞎,只是识字,而并非读懂。正如曹雪芹在这一回所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