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晚唐逆流> 第344章 背后的一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4章 背后的一刀(1 / 2)

河东老将薛志勤已经在霍邑城中呆了整整六天了,王瑶那边依然没有回信。

他简直度日如年。这里距离阴地关前线实在是太近了。他们随时可能暴露身份。虽然他带来的这一千河东锐卒都已经换上了河中军的袍服,外表看起来已经跟霍邑的守军别无二致。但官军的眼线可以欺骗,自己的肚子却没法骗。霍邑原本只有不到两千守军。这忽然增加了一半的粮食消耗,日子短还可以,日子久了,负责供粮的官军定然会起疑。

薛志勤已经不得不做两手准备了。他写了一封密信,差人经高壁岭送回了介休。

不过送信的人前脚刚走,王瑶的信使就到了。王瑶邀他赴赵城当面商谈。

霍邑距赵城五十余里,沿途都是唐军的哨骑。薛志勤此行肯定不能拥兵而行。属下劝他不要去,怕河中军会图谋不轨。老将军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重盈若想对我不利,只需将我等卖与张寻就是,又何须用计?”说罢变装易服,化作河中裨校的模样,只带三五个亲兵,就随王瑶的信使奔赵城去了。

一路虽然屡遭唐军盘查,但因为有着河中军的掩护,不需薛志勤出面对答,遂有惊无险的到了赵城。晋州刺史王瑶早已在城门外迎接。

见到王瑶竟敢出城迎接自己,薛志勤反而惊出一身冷汗。

“贤侄如此高调,不怕惹人侧目吗?”

王瑶笑道:“薛老多虑了,这里毕竟是我河中军的地盘。不可靠的人,小侄一个都不会留在赵城的。”

薛志勤这才放了心,两人携手步入城中。

“家父要我转告将军,我河中军,愿与郡王同进退,共患难。”王瑶开门见山的说道。薛志勤听了,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他本来还以为需要一番口舌才能劝动王氏,没想到王重盈这么痛快就答应了。薛志勤不知道,王重盈可是苦苦思索了两天两夜,才终于下定决心站在李克用一边的。沙陀人向来是王氏稳坐河中的倚靠,王重盈最终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张寻平定了河东,那么王师凯旋之日,就是他河中灭亡之时。所以为了自保,哪怕冒着诛九族的危险,他也必须要在官军的背后捅上这一刀。

“只是,不知道我军要如何配合郡王?”王瑶问。

“很简单。”薛志勤伸出了两根手指:“只有两件事。一,袭粮道,烧了他们的屯粮!二,破晋州,断了他们的归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支援前线的唐军作战,晋州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足够五万唐军半年之用。并且在转运的过程中,又于洪洞、赵城、汾西等地分别设置了几处次一级的屯粮点,皆有重兵把守。只不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守军都是王重盈麾下的河中军。

监守自盗,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了。王瑶不得不佩服李克用这一招。只要烧了官军的粮草,任张寻麾下的忠义军再能打,也坚持不了几日。而他身为晋州刺史,想从几千神策军手中夺回临汾,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粮草断绝,官军军心必然大乱,很快就会后撤。而临汾一丢,官军的归路就将被断绝。到时候欲退无路,后面又有河东军的追击,数万官军就是全军覆没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王瑶心中竟有些怜惜张寻了,有了他们河中军这么一个大卧底在其身后,张寻这一仗看来怎么打都是个输。

不过,王瑶虽然心里有底,表面却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想要办成这两件事倒是不难,只是,我河中军兵力有限,一旦阴地关的官军转回身来,拼死厮杀,我河中军怕是难以抵挡啊!不知郡王对此可有何安排?”王瑶显然想要知道河东军的底牌,他想知道李克用究竟投了多少筹码在这一边。可别到头来,全让他的河中军来抵挡数万官军的怒火。

薛志勤自然明白王瑶的意思,他呵呵一笑,说道:“贤侄尽管放心,老夫这一千人马,只不过是来传话的。真正的大队人马,随后就到!”

薛志勤口中的大队人马,即是忽然从潞州战场上消失了的康君立、李存孝所部一万余人。原来康君立忽然解了潞州之围,李存孝忽然从涉县撤兵,都是因为接到了李克用的密信,要他们立即西进,直逼临汾。

说实话,张寻不是没有想到李克用可能使出这一招。张寻知道潞州有山路可直通临汾,虽然路途不甚好走,但也能供大军通行。根据史书的记载,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的孙揆,就是从临汾出发,直驱潞州上任的。只不过中途行到长子西谷的时候,遭了河东军的埋伏。

对康君立有可能西进直捣唐军的后方,张寻也是早有防备。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他的先后两手防备,如今都已经没了效用。康君立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距离临汾已经仅有几日行程了。

张寻之前派裴仲攻沁州,即有防备康君立西进的意图。只不过后来苦于灵石的战事艰难,才兵行险招,命令裴仲北进,配合进攻灵石。之后为了继续牵制住康君立,他又命李罕之进攻泽、潞。没想到,李克用竟然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泽潞,全力来攻张寻的战略后方。

此时此刻,方圆数百里的河东道战场上,四处烽烟,暗流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