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曦初现,望楼上刚刚换岗的士兵使劲揉了揉眼睛,发现汴河北岸已是一片空空荡荡,数万蔡军无影无踪。不出所料,秦宗权果然宵遁了。
秦宗权虽然跑了,但他手下还有四万蔡军。受道路所限,这么多人一起撤退,肯定跑不快。朱温不可能让这些人从他眼皮底下舒舒服服的溜走。撤退中的军队是最没战斗力的,对其进行追击往往能有很大的斩获。
不过,追击之前必须得搞清楚蔡州军的逃跑方向。秦宗权可选择的目的地很多,郑州、蔡州、许州都有可能。唐军不可能乱追一气。朱温立即派出哨骑,分别向北、西、南数个方向搜索。
哨骑很快送回情报,秦宗权没回蔡州老家,而是往西边跑了。此时跑出不远,只在十余里外。朱温判断秦宗权的目的地是郑州,立即下令诸军分道追击。并且告诫诸将,追击过程中一定要互相策应,不可贪功冒进,以免中了敌人的埋伏。
事后证明,是朱温高看秦宗权了。这厮只顾逃命,甚至连断后的部队都没有安排。四万人全是自顾自的逃命,场面十分混乱。马步军互相抢道,壅塞于途,你推我搡,谁也走不动。有的部队甚至为了争道起了内讧,自相殴斗起来。
唐军在距离汴州二十多里的位置赶上了蔡州军。路上挤得好似罐头一般的蔡军见到了唐军,竟似见到了救主,也不跑了,也不打了,纷纷往地下一跪,缴械投降,哭求免死。
唐军见到蔡军的怂样,纷纷大笑。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对方既然已经投降,就没有必要加害。各路唐军一边收缴蔡军的武器,一边清点着俘虏。
这时,却有一支唐军的举动异于常人。他们人人挥舞长剑,一路向前砍杀。不管对面的蔡州军投没投降,只要挡了路,上前就是一剑。可怜的蔡州兵当即身首异处,然后唐军踏尸而过,一路疾进。
这支军队,就是来自邓州的断发军。
断发军的异动引起了友军的注意。很快就有人把这个情况禀告给了朱温。朱温听了大骂道:“这个彭老贼!他是想抓秦宗权呢!真是野心不小!”
朱温分析得没错。彭攒就是想抓秦宗权。秦宗权公然称帝,对抗唐廷。如今已是唐廷眼中的心腹大患。如果彭攒能抓了他,少说也得授个大镇的节度使。这对于彭攒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上位机会!
彭攒领着断发军,一路砍人砍到手软,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抵达了阳武桥。根据情报,他们距离伪帝秦宗权的车驾,已经仅有数里之遥了。
此时断发军连追三十里,已经异常疲惫。在虞候苦苦央求下,彭攒同意让全军暂于阳武桥歇息。就在这时,忽然有一队百余人的骑兵从后面赶了上来。
彭攒一看,领头的骑将他也认识,乃是宣武军亲随马军牙校氏叔琮。氏叔琮直到彭攒跟前,翻身下马,说道:“彭将军,都统有令,要诸军停止追击,立即回师。以免中了蔡贼的埋伏。”
彭攒听了,心头火起。心说这定是朱温怕他抢了宣武军的功劳。遂没好气的说道:“知道了。你回去禀告都统,就说断发军士卒疲劳,在阳武桥歇息片刻再回汴州。”
彭攒显然只是搪塞之言,他认为断发军既然已经追了出来,回不回师就由不得朱温了。
没想到氏叔琮竟然说道:“那正好,我也在这里歇息片刻,一会一道回去好作伴。”
彭攒听了,顿时怒火中烧。但他强忍住没有发作,口中说道:“如此甚好。”心里却早已生了一条毒计。
彭攒让氏叔琮随意找块地方休息。自己却领着一个心腹,向远处走去,佯装查探远处的敌情。
一百多个宣武骑兵挽着马缰绳,席地坐于路边休息。等了大约一刻钟,未见断发军有回师的迹象。氏叔琮遂决定再去催问何时启程。
就在这时,一营五百人左右的断发军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北面折返了回来。看上去像是就要班师回营。
但氏叔琮觉得奇怪,怎么仅有一营往回走,其余大队人马仍在原地休息呢?这个疑点让他心生警觉。他立即下令全军上马。
氏叔琮等人手握兵器,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渐渐向自己逼近的断发军。不一会,断发军已经距离仅有百余步。氏叔琮终于忍耐不住,勒马向前,向断发军致意。对方领军的校尉见了,也向氏叔琮回礼。并向前一指,意思是说他们是要从宣武军身边经过,继续往南走。
氏叔琮点了点头,不过仍然驻马在原地。断发军不再搭理氏叔琮,继续沿着大路向南走,从宣武骑兵的身边走了过去。
一直看着对方走远,氏叔琮才长出了一口气,心想看来是自己多虑了。彭攒出于安全考虑,肯定是下令逐营后撤,以免出现一拥而退的情况。
事实似乎证明了氏叔琮的猜测。第一营断发军刚刚过去不久,又有一营过来了。也像先前那支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目不斜视的向南走。氏叔琮心里放松了警惕。勒马回归本队,让大家下马继续休息。
断发军很快走到了距离宣武骑兵只有百步远的位置。这一营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