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向大唐,不愿降巢。于是他扶病视事,斩了黄巢的使者,传檄关中,号召各路唐军反攻。当时,京城陷落,皇帝不知所踪,很多藩镇都以为大唐已经完了,已做好改朝换代的思想准备。直到他们接到郑畋的檄文,才知道大唐天子还在,唐军还有人统领。这才有了后面各路藩镇军齐聚关中,讨伐黄巢的事情。
之后郑畋又在龙尾陂大败尚让,阻止了黄巢统一关中,为唐军反扑争取到了时间。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郑畋力挽狂澜,大唐恐怕早就完了。
见到郑畋,屋里人全都站了起来,一齐说道:“见过郑相公!”
郑畋朝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苦笑道:“不要这么叫,老朽早就不是相公喽!”
杨复光点头道:“是、是,大家应该叫‘郑帅’。”
“唉,主帅也不当喽。给皇上的奏章已经写好了,我要辞职。”
“请郑帅三思!”
“复光啊,你就不要再劝我了。不辞职,还能怎样?你见过被部将赶出藩镇的都统吗?”
“您老人家顾全大局,不想自家人兵戎相见。但那李昌言是个什么东西?您当宰相的时候,他不过一个戍卒罢了,如今才饿了几日,就倒戈相向,驱逐主帅。如此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忠武军愿听郑帅的调遣,打回凤翔,诛杀李昌言!”
众将也都附和杨复光,喊打喊杀。
“莫要胡言乱语!这么多藩军齐聚关中,相互之间怎能不产生些龃龉?如果开了这个头,动不动就互相攻伐,何日才能打败巢贼?这样的话,以后切不可再提!”
张寻头一次见杨复光被人当面训斥。杨复光已经是天下“四贵”之一了,被郑畋训了一顿,也丝毫没有脾气,只是忧心的说:“郑帅!您要是走了,我怕再无人能统领诸军啊!”
张寻知道,杨复光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忧虑。郑畋辞职后,接替他的是另一个宰相王铎。然而王铎在关中磨蹭了一年多,徒劳无功,最后还是请来了沙陀人李克用,才将黄巢赶出长安。
郑畋叹息道:“国家这么大,怎么可能没人接替老夫?好了,不提这些,说正事。”
杨复光示意大家安静。
郑畋说:“诸位不辞辛劳,入关剿贼,实在是忠勇可嘉。首先,老夫要代表朝廷,谢谢诸位!”说着颤颤巍巍站起来,深深施了一礼。诸将急忙回礼。
“诸位请坐。”郑畋接着说:“此外,我还有几句心里话,想跟大家说说。”郑畋的口齿受到中风的影响,依然有些含混,但他努力放慢语速,力求将每一个字说清楚。
“你们刚来,可能还不太了解。如今的关中,已是一潭死水!奋勇敢战的,不是亡于阵中,就是见害于手下。剩下的,大多是敷衍混事之徒。指望这些人打败黄巢,难呐!
所以,当老夫得知忠武将士们来了,简直是欣喜若狂!为什么?因为终于有人来打破这潭死水了!诸位,胜利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请你们一定要戮力同心,奋勇当先,收复神京,青史留名!告诉我,你们能做到吗?!”
“请郑帅放心!”众人齐声说。
“好!”郑畋停顿了一会,又说:“另外还有件事,我刚跟杨都监说过了,也不妨跟你们说说。如今关中诸军,真心剿贼的,无外乎‘二王’而已,河中王重荣,义武王处存。你们应与这二军好好相处,多多配合,定能早日成功。”
如今二王都在东面战场,看来郑畋的意思是想忠武军去东线。显然他已对西线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郑畋又和大家说了一些话,大多是勉励之语。还特意问了张寻邓州的情况,想必对他早有耳闻。
天色不早了,杨复光要留郑畋住宿,老人却执意当天就走。他要入蜀面见大唐天子。
临别前,杨复光终于提起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如今我军中缺粮,希望郑帅到了西川,能帮我们解决粮草的问题。”
“老夫尽力而为吧。不过,我知道兴平的朱玫军中,颇有存粮。我这有封信,你交给朱玫。想必他能卖老夫个薄面。”看来郑畋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杨复光接过信,激动之余,生出一个疑问:“连凤翔府中都缺粮,为何他朱玫手里有粮?”
郑畋见问,只是摇头,默而不答。
夕阳下,一位老者,三五随从,风尘仆仆的踏上了蜀道。就好像诗中说的那样:
蕊宫裁诏与宵分,虽在青云忆白云。
待报君恩了归去,山翁何急草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