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准备妥当以后,陆长风就带着弟弟妹妹出发了。
目的地就是村外的那条小河。
小河不知道是何时形成的,到底流淌了多少年,陆长风只记得从自己小时候开始记事的时候,小河就已经存在于斯了。
多少年过去了,小河依旧在那里默默地流淌着。
随着时间季节的不断变换,小河的水涨涨停停,成了村中的重要地理标志。
这么多年,也曾经“翻坑”过。所谓“翻坑”的意思,在本地方言中就是把水截住,用水泵把水抽干净,再动用大量的人力深挖河道,将河中的淤泥挖到岸上来。
“翻坑”的目的,一是出于防洪的需要,因为日积月累的原因,水下的泥沙不断堆积,河床不断地增高,导致堤坝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翻坑可以降低河床的高度,防止下大雨发大水时河水冲破堤坝。
二是出于水利的需要。农业靠天吃饭的日子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全改变,兴修水利就是改善农业条件的一个方面。“翻坑”可以保持河道顺畅销,以保证沿途可以用水泵抽水供农田灌溉。
由于“翻坑”的工作量太大,一两个村子是干不完的,基本上都是由乡里出面,组织几个村的劳力一起实施。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工地上除了管饭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劳动报酬的。
“翻坑”之所以是一件大事,还与可能得来的成果有关。这里的成果,不是指兴修水利的成果,而是指渔获的成果。
因为“翻坑”好多年才进行一回,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经过人们不断的捕捞,但仍可能有聪明的鱼儿躲过,小鱼就慢慢地长成了大鱼,而那些超级大鱼,似乎精的很,一般的钓客和捕鱼者,是很难将这些大鱼钓上来的。
到了“翻坑”时节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把水抽得差不多,只剩下淤泥和少量水的时候,由于水变得浑浊,水中的氧气变少,这时鱼儿们再也隐藏不了行踪了,纷纷露出了原形。
干活的人们和围观的人们,则拿着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甚至去用手去抓。这时候的鱼们行动能力大减,行动区域受限,很容易地就会被逮到。大大小小的鱼儿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马上就要成为人们的擒获之物,等待它们命运的就是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那个时候,不仅大人们爱好翻坑,小孩子们对于翻坑也是喜爱至极。
小孩子没法到河道中央比较深的地方去,只在浅的地方捞鱼。纷纷提个小桶,拿个小网,看到水洼里有鱼儿流动的地方就一顿乱摸,看看能不能捞起来几条鱼儿。
在水里的鱼儿还比较好捞,但泥鳅和黄鳝就不太好捞了,一来是这两样身子都是滑溜溜的,不太好抓,二来这两样还有钻地功能,经常一下子抓不到的话就钻到淤泥里面去了。
由于都是赤脚光手在淤泥水汪里抓鱼,经常弄得一脸一身全是黑乎乎的全是泥,不过也乐在其中。
陆长风在小时候也是参加过几次这样的“翻坑”抓鱼。和抓鱼的喜悦相比,身上弄脏一点也算不得什么。
除了抓鱼的乐趣,在河中游泳玩水也是一件快事。
那个时候的河道,还没有被污染,水还是很清,天还是很蓝。到了夏天的时候,村中的小孩子们便一窝蜂地跑到河里游泳,姿式大部分都是“狗刨式”。
游泳水平高的,敢游到河中间去,水平低的,就只能在近岸的地方游。虽说小河与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没法比,但在河中央也得有两三米深的深度。别说两三米了,就是一米五六的深度对于小孩子甚至大人来说也是比较深的了。
那个时候还没人买专门的游泳圈或者是跟屁虫,偶尔有人家里拿出废弃的轮胎内胎,充上气之后在水里充当游泳圈了。没有这个的,有时还会拿一根木头下水,也可以借此漂在水面上。
虽然被大人们再三告诫不要到河里去游泳,以防止溺水事件发生。但孩子们游玩的天性是忍不住要到水里去玩的,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下到水里玩个一下午才是消暑的好方式。
不会水的都不敢到河中央去游泳,会水的则会去河中央游泳。每年夏季沿河两岸都会发生一两起游泳溺水的悲剧,溺水者大部分都是会游泳的。正应了一句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甚至还有一起悲剧是因为跳水引起的。游泳玩不出花样之后,半大孩子们都学会了跳水,就是从岸边起跳,扑腾一下跳入水中,以此来获得游戏的快感。
有一年一个半大孩子别出心裁,从一处拦河坝上面往下跳,结果跳下去之后再也没有冒上来。起初其它的人还以为他跳到水下面想憋气一会再上来,也没有在意。但过了一会,那跳水的人还是不上来,这才慌了,赶忙跑回村里去叫大人。
大人们过来之后,下水才发现了真相。原来,这次跳水用力过猛,跳水的孩子一个猛子竟然扎到水底的淤泥里面了,结果一下子憋在泥里出不来了。
虽然关于这条河,有各种各样的悲剧,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条河带给人们的